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信息窗二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备:9、6授: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具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教法:归纳法讲解法学法:实验法操作法推类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新授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按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然后回答下面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那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例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题和图。(2)指定学生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让学生将刚才展开的长方体再折回原状,并按照例题的数字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注明长50厘米、宽20厘米、高30厘米。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中有哪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4)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8窗一,边观察长方体边思考,在课本上填写。(5)订正计算结果。先依次订正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长、宽及面积是多少,再订正长方体的表面积。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50×20×2+50×30×2+30×20×2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6)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做做看。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0×20+20×50+20×30)×2上面前面左面面积面积面积(7)引导学生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及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8)小结: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就容易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表面积。)(9)完成地3题:先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共同订正,提问:“先找哪组面?再找哪一组面?最后找哪一组面?”然后再让学生解答出来。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目后,还可以测量自带的火柴盒的长、宽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三、本课小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四、布置作业:自主练习4、5题本课时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0×20×2+50×30×2+30×20×2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50×20+20×50+20×30)×2上面前面左面面积面积面积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第二课时课型:复习课备:9、8授: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学目标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法:归纳法讲解法学法:实验法操作法推类法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面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二、复习巩固:1、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手提袋和鱼缸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有5个面。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要让学生说清算理。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现实性问题时,应结合实际灵活应用知识,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和面积。2、第7题:是应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明白:雨水管两头是开口的,所以要求做一个雨水管需要的铁皮面积只要计算它的四个面的面积即可。3、第8题:是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解答时,要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独立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如果个别学生有困难,可以让他们观察教室帮助思考,这道题可先计算屋顶和四面墙的面积,再减去门窗、黑板占去的面积,就得到要粉刷的面积。4、第9题:是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应引导学生测量一下《新华字典》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及算出表面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记算出不同报发组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比较发现最省纸的包法。此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包一包,体会实际包装用纸与数据计算的差别,培养学生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计算的习惯。5、聪明的小屋。是一道找规律的益智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从2个正方体开始拼摆与计算,逐渐增加个数,从而找到规律。答案是:(1)24平方厘米(2)18平方厘米(3)22平方厘米、26平方厘米(4)规律:每增加一个正方体,表面就增加4个面,用N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4N+2)。作业:基础训练对应的题。本课时板书设计:练习题的答案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信息三体积与容积认识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备:9、9授: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具量杯、土豆、红薯、水等学具量杯、土豆、红薯、水等小正方体教法:归纳法讲解法学法:实验法操作法推类法教学过程:一、建立体积概念。1、情境引入:师:(手中拿着两个铅笔盒)这两个铅笔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那些物体比较小呢?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有大小的。老师手中有两个土豆(1号和2号),哪个大?哪个小?(这两个土豆差不多大)师:看来,光凭观察难以看出哪个土豆大,下面我们做个试验来观察一下,请大家注意你到了什么。2、实验探究(教师出示两个有关刻度的量杯,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现在的水面在哪里。师:我先将1号土豆放入水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水面上升了说明了什么呢?(土豆占了一定的空间)师:我再将2号土豆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水面也上升了)师:请大家比较一下两个杯子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么知道了两个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两个土豆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房子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在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师:物体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3、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师:你是怎样想的?(1)4×3×2=24(个);(2)5×2×2=20(个)(1)(2)4、搭物体:(1)用12个相同的摆2个体积相同的物体。(2)用12个相同的摆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立另一个的2倍。(交流你的搭法及想法)二、建立容积概念:1、出示桶、瓶子、水杯、纸盒。师:这些物体可以用来干什么?我们把容纳物体的桶、瓶子、水杯、纸盒这些器具称为容器。(板书:容器)2、出示一瓶水和一杯水(水量差不多)师:猜一猜哪个容器装的水多?你有什么办法?(小组交流)师:瓶子、杯子所盛水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3、举例说明生活中两个物体容积的大小。4、练习: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坑能等于2杯三、分析比较:师:你能说一说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如:一只铁桶的体积是指它所占空间的大小,而这只铁桶的容积却是指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的。一种物体有体积,可不一定有容积。四、巩固练习第42页练一练:1、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那个体积大?为什么?(通过捏橡皮泥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2、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同样是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和一枚1角硬币的大小不同,所以10枚一元硬币的体积大。而第一堆和第三堆都是10枚一元硬币,只是堆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备注本课时板书设计:体积与容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第二单元信息窗三体积和容积单位认识第二课时课型:复习课备:9、12授:教学内容:体积和容积单位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毫升、升。建立体积是1米3、l分米3、1厘米3以及1毫升、升的大小的表象。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1米3、l分米3、1厘米3以及1毫升、升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4、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加强对体积和容积概念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和容积单位来计量。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1厘米31分米31米3的正方体;橡皮泥。教法:归纳法讲解法学法:实验法操作法推类法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单位。(一)复习引入:(1)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问:根据近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你能知道什么?你能量出什么,算出什么?(2)请摸一摸它的长、宽和高,要计量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再摸一摸它的封面,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什么,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1厘米1厘米²(长度单位)(面积单位)(3)师:我们知道计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计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师:课本的长度和面积我们都知道了,你还想知道什么?(课本的体积)那么计量体积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认识厘米3、分米3、米31、1厘米3(1)通过找实物,猜测1厘米3的大小。(2)引导猜测并验证棱长是1厘米。(3)对于这个体积单位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教师板书)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³,记作1cm³。(4)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厘米³的正方体。拼一拼,2厘米³、5厘米³、10厘米³分别有多大?(5)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1立方厘米用单位?2、1分米³(1)猜测:体积是1分米³的正方体棱长会是多少。(2)教师出示1分米³的正方体,学生验证。(3)结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分米³,记作1dm³。(4)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分米³的正方体。(5)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请用手势表示出1立方分米的大小。3、1米³(1)你能想象得出体积是1米³的正方体有多大吗?(2)用米尺在墙角处搭出一个1米³的空间。每4个同学
本文标题: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9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