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年级五年级语文下册主备人王清民执教人备课组长王清民课题人物描写的一组课时第一课时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学习目标1.通过动作演示、联系上下文及阅读注释等方法,理解“虎势儿、公鸡鹐架、精神抖擞、破绽、合了裆、一叉一搂”等词的意思。2.通过动作品读、揣摩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并试着仿写。(重难点)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流程质疑批注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武松……这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人物描写一组1.从课题看,你发现什么?跟平时学的课题不一样,这篇课文有三个片断组合,是一组课文。2.揭示第一篇课题。(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片断。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请生读题,说说从课题中能知道什么?(2)师:两个人摔跤,我们既可以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也可以用《胖墩儿和小嘎子比赛摔跤》为题,或者就干脆用《比赛摔跤》、《摔跤》为题,可是这儿却用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题,你们觉得这样取题有什么用意吗?预设:小嘎子是本文中的主人公。二、读通课文,直面主人公1.师过渡:本文选自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小兵张嘎》讲述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小嘎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既是小说,便定是以塑造活生生的人物为其重要的特点的。那么本文又是怎样塑造小嘎子的呢?请学生自读课文:(1)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并找一找描写小嘎子的语句。(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正音。把最难读的句子读流利。(3)课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学生初谈感受。2.这几段文字,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小嘎子的,谁来读一读?(1)动作(2)心理(3)语言:4.师过渡: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表现小嘎子,采用的最主要的描写方法就是——(动作)。师过渡:摔跤自然少不了你推我挡的动作!5.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主动地采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如果让你们用单个的字来概括的话,你会用哪几个字呢?他先是干什么?然后干什么?预设:①站②蹦(圈、绕)③钩板书:(其中“推拉拽顶”“扳”“摔”等,因为不是主动采用的动作,不必写,当学生提及,可以作下说明。)师小结:是呀,文章就是抓住了小嘎子“站”“蹦”“钩”这三个摔跤环节把小嘎子的动作有顺序地写清楚了,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小嘎子。6.师:然而摔跤更少不了策略!可文章中却没有写清楚小嘎子当时的想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文章第三自然段,在小嘎子的动作旁,作下批注,写一写他当时的想法。交流。(借助想法,分别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把三个环节的动作描写读好,读出味道来,读出对小嘎子的理解来,教师点评。)①站:勇猛、好胜、谨慎等(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神情,理解虎势儿,读出气势。)②蹦:机智、聪明、自信等(可引导带过关于胖墩儿的外貌描写。)③钩:机智、好胜、浮躁等(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几句中嘎子的劣势的描写。)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师小结:文中对小嘎子心理的描写不着痕迹,可是却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一个——(勇猛、好胜、谨慎、自信、浮躁)的小嘎子。只可惜,这次他遇到了一个摔跤的惯手,最后摔了个——仰面朝天。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三、仿写再摔跤1.师过渡:可是这么个好胜的嘎小子,岂肯就此认输,在小说里讲到,他和胖墩儿又进行了一轮摔跤比赛。这次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联系小嘎子的个性,试着来写一写。交流。四、总结教学师总结: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下节课我们还将继续走进《人物描写一组》,去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小说人物。板书设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①站:勇猛、好胜、谨慎②蹦:机智、聪明、自信③钩:机智、好胜、浮躁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事事安全牢记人心,人人幸福洒满校园。年级五年级语文下册主备人王清民执教人备课组长王清民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重点)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难点)学习流程质疑批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游戏导入,介绍《儒林外史》。我来描绘一个人物形象,你们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孙悟空)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诸葛亮)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武松)聪明伶俐,熟读诗书。整日泪光点点,多愁善感,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一员猛将,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救出小阿斗。(赵云)彪形黑大汉,性格粗鲁,好赤膊上阵,善使两把板斧。(李逵)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书本的封面)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人他的名字叫——严监生。(板书:严监生)谁来读读。读准“监”的字音,提醒“监”字写法:第三笔是个短撇,最后一笔要稍长一点。眼睛特别亮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就在课题的右上角有个小①。对应着到课文底下看看,你知道什么了?(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像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何许人也。)二、初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1、让我们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阅读提示:字一句地读,努力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讲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什么事?2、检查读书效果。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哥子(在座的男孩子古时就叫哥子。)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借助课题概括。)板书:两个指头4、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有粮、佣人多,还有田地、铺面)可是这样一个人,平时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看到这里,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一)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他们猜对了没有?出示句子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依然是两根手指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二)引读交流:1、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2、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3、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三)选择一处,想象写话他越来越气愤,简直要绝望了。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面对诸亲六眷的猜测,他心里想写什么呢?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抓几个关键词,把他或越来越气愤或越来越绝望的心里活动写一段话。(导学案)出示:(三)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四)体会表达,感情朗读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是怎样准确地对他进行描写的呢?对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一个鲜活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指着板书)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指得越发紧,指着不动。正是作家吴敬梓对人物的传神刻画,才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活了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拿起书,读一读这篇文章,现在的朗读水平肯定跟刚才不一样。觉得自己一定有进步的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介绍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及相关作品。“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描写媲美。板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两个指头家财万贯爱财如命两茎灯草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事事安全牢记人心,人人幸福洒满校园。年级五年级语文下册主备人王清民执教人备课组长王清民课题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时第三课时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学习目标1.读准“体格风骚、放诞无礼、恍若神妃仙子、泼皮破落户儿”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2.通过品读描写王熙凤的衣着、容貌、动作、语言的语断,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体会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重难点)学习流程质疑批注一.揭示课题,了解文本语言特点1.读题解题。初见就是——第一次见面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呢?——凤辣子第一次遇见林黛玉。2.补充背景:(林黛玉为什么要来贾府?)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3.学习阅读提示:打开课文,发现没有,前面有一段阅读提示。读一读,说一说,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4.了解文本语言特点:采取的是古白话文的形式,与现在读的课文有所不同。唐宋以后,以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一种书面语叫古白话文。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出示要求,初读课文。赶紧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去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出示:①把文章读通顺②借助文中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感受人物形象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把最难读的句子读流利,如描写衣着外貌的句子。3.课文中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学生初谈感受。三.赏读语段,学习表
本文标题:五年级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