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册教学总计划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教学目标)(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二)阅读教学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三)口语交际教学1、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3、要体现双向互动。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四)习作教学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第一步:确定话题;第二步:获取资料;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三、全册教学课时计划第一单元:1、草原2课时2、丝绸之路1课时3、白杨2课时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课时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2课时6、冬阳童年骆驼队2课时7、祖父的园子1课时8、童年的发现2课时9、儿童诗两首1课时第三单元:10、杨氏之子2课时11、晏子使楚2课时12、半截蜡烛2课时13、打电话2课时第四单元:14、再见了,亲人2课时15、金色的鱼钩2课时16、桥2课时17、梦想的力量2课时第五单元:18、将相和2课时19、草船借箭2课时20、景阳冈2课时21、猴王出世2课时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信息传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5课时利用信息,定简单的研究报告6课时第七单元:22、人物描写一组2课时23、刷子李2课时24、金钱的魔力2课时第八单元: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课时26、威尼斯的小艇2课时27、与象共舞2课时28、彩色的非洲2课时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学习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教学本组教材计划教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1.草原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出示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四、品味练笔: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五、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引导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二、朗读理解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3、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三、读中体会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⑴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⑵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⑶学习第五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四、总结感悟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2、齐唱《爱我中华》。五、练笔拓展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板书设计1、草原风光美人情美高歌低吟教学反思: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4、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教具准备: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二、检查预习情况1、同桌检查生字词。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⑴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⑵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⑴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⑵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3、交流资料,深入理解:⑴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⑵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板书设计:2、丝绸之路——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化发展的纽带陕西西安的巨型浮雕遐想大汉与安息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教学反思:3.白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
本文标题:五年级下册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8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