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湖南旅游业发展概论(欧阳斌)
湖南旅游业发展概论——在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全省旅游培训班上的授课讲稿欧阳斌一、湖南旅游的资源特色与发展历史(一)旅游与旅游业的概念1、旅游旅游是指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旅游者和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一般要以人们离开居住地24小时以上才算旅游。按照国家旅游局新的统计口径,只要超过6个小时、10公里的游憩、娱乐、医疗、购物和会议活动,都可算作“一日游”,显然,这个标准把大量在市内、市郊和周边的当天返回者都可以算作“一日游游客”,显然,按照新的统计口径,旅游的概念比以前大多了。2、旅游业(1)概念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2)要素旅游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具体又可以分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二)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最大产业。全世界旅游经济总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1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是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支柱产业。按照经济学界定,一个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就是支柱产业,国务院41号文件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我省旅游业早在2007年对GDP的贡献率就超过了5%。三是“两型”产业。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可以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四是民生产业。旅游能够增加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朝阳产业。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老百姓有钱有闲后,旅游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和必需,旅游消费全面进入爆发增长期,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六是窗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展示一个地方的厚重文化、美丽山水、发展活力和美好形象,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七是综合产业。旅游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是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三)湖南旅游资源的特色湖南位于我国的中部,简称湘。因大部分土地在洞庭湖以南,省名也由此而来。全省共有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0万,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湖南战国时属楚国。古时湘江流域多植木芙蓉,湖南又有芙蓉国之称。唐代诗人谭用之曾写诗:“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薛荔村”,毛泽东在他的七律《答友人》中,又有“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之句。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至18℃之间,适宜旅游。湖南又有“三湘四水”之称,“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还有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山水风光秀美奇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品类齐、品位高、品牌好、数量多,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湖南旅游资源概括起来有“三好”:一是锦绣潇湘,好美。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南岳衡山、洞庭湖、东江湖秀美、奇特的自然风光,有岳麓书院、韶山、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陵、洪江古商城这些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二是快乐潇湘,好玩。其影视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休闲文化、湘菜文化全国驰名,《天门狐仙》、《魅力湘西》等旅游演艺节目点亮了游客的夜间生活。三是人文潇湘,好奇。这里长眠着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舜帝,这里留下了屈原、贾谊、朱熹、范仲淹、柳宗元、齐白石等历代文人墨客和思想大家的经世之作,这里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等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里还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一批领袖人物的故乡。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湖南有中将以上的将帅71人,占总数254位的30%。共和国开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湖南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三位,开国十位大将中,湖南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六位。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湖南有4人,当时中共党员50多人,其中湖南有20多人。截至2011年年底,湖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处、国家地质公园9处、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国家级森林公园2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处等。湖南地处中国腹地,立体化交通网络十分便捷,省内拥有长沙、张家界、常德、凤凰(铜仁)、永州、衡阳、怀化芷江等七个机场,其中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262万人次,排全国机场第11位、中部地区第1位、跻身全球大型机场行列。2011年7月19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T2航站楼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五大机场,进一步从空中提高了中外游客进出我省的效率。我省已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将形成全省的“七纵九横”的交通格局,在建和通车总里程达6450公里,省会长沙与13个市州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可进入性大大增强。两条高铁线武广和沪昆在长沙交汇,特别是2009年底开通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通全省,使我省旅游交通有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泛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早喝广东茶,午登岳阳楼,晚听长沙歌”已成为现实和时尚,湖南旅游进入高铁时代。(四)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脉络1、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致脉络我国旅游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中国古代旅游、中国近代旅游和中国现代旅游。(1)中国古代旅游。中国古代旅游是指有神话传说产生的时代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中国旅游。中国古代旅游又大体可以分为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其中信史时期又可以分为夏商周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帝王巡游、政治游说、学术考察、商务旅游、士人漫游、宗教旅游、航海旅游等类型。(2)中国近代旅游。中国近代旅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诞生前这段时期的中国旅游。中国近代旅游是在受到外来经济侵入和影响下产生的,标志着旅游开始纳入有组织的企业经营范畴,但是,无论是从接待人数还是从营业收入,都不能表明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3)中国现代旅游。中国现代旅游是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的,新中国的成立才意味着我国旅游业的真正崛起。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49年至1966年的初创阶段。1964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事业已经正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行业。但是,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业迈出的步子还是很小,旅游业的指导思想还是以政治接待型为主,大多是亏本经营,而没有多少盈利。二是1966年至1977年的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大众旅游兴起,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也有所起色之际,我们国家却遭受那场空前的浩劫。“十年动乱”给我过旅游业带来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它使我国旅游业几乎处于完全瘫痪状态。三是1978年至1980年的全面恢复阶段。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次盛会,会议彻底否定了十年文革,确定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我国旅游业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四是1981年至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根据国民经济“六五”计划,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随后,1981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加快全国旅游事业发展。192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指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把旅游产业列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旅游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此后,一些省、市、自治区开始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先导产业来抓。特别是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旅游业出现了可喜局面。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把每年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今年8月《旅游法》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正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早在2009年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战略定位,标志着发展旅游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进科学发展新的选择。在国务院《意见》的推动下,全国有广东、贵州、陕西、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北、辽宁、云南以及我省等18个省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战略。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亿人次,增长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730万人次,增长2.9%;旅游外汇收入470亿美元,增长2.5%;出境旅游人数6900万人次,增长20%;全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20.8%。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最近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继续保持了世界第三大入境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地位(继法国、美国之后),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自古以来,旅游是人类活动的普遍现象。古代湖南虽属南蛮之地,但保持了大自然造化的天然美景,历来成为旅游目的地之一。湖南株洲的炎陵县是炎帝的陵寝地。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舜帝登位后,二月巡泰山,八月到华山,五月游衡山。舜帝晚年在南方各地巡游,不幸驾崩于湖南九嶷山。如今“舜帝陵”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区。屈原晚年漂泊于湖南的沅湘流域,写有“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涉江》)。“浩浩沅湘,分流汩兮”(《怀沙》)等旅游诗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居四年。现贾谊故居犹存。湖南被誉为“屈贾之乡”,许多官员和文人墨客来此凭吊。还有秦始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湖南考察旅游。唐代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人墨客畅游天下,锦绣潇湘成为他们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唐玄宗开元初,张九龄奉旨来到南岳,游祝融峰、方广寺等名胜,写有《游南岳记(前、后记)》。唐永贞元年(805),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生活了10年。他虽遭厄运,但并未一蹶不振,痴迷于潇湘景致,旅游、写作成为柳宗元在永州的主要生活方式。他写有25篇游记散文,其中《永州八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刘禹锡等大诗人都有湖南的旅游诗作。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岳阳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他请范仲淹作文。二年后,不朽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自此来岳阳楼参观的游客更加络绎不绝。南宋爱国诗
本文标题:湖南旅游业发展概论(欧阳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4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