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5讲二A1
高效作业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关于入射小球在斜槽上释放点的高低对实验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释放点越低,小球受阻力越小,入射小球的入射速度越小,误差越小B.释放点越高,两球碰后水平位移越大,水平位移测量的相对误差越小,两球速度的测量越准确C.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相互作用的内力越大,碰撞前后动量之差越小,误差越小D.释放点越高,入射小球对被碰小球的作用力越大,水平槽对被碰小球的阻力越小解析:该实验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有:(1)两球相碰时水平方向受外力的影响;(2)小球做平抛运动时水平位移测量不准确;(3)没有确保两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综上可知B、C选项正确.答案:BC2.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实验必须要求的条件是()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是水平的C.入射球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D.碰撞的瞬间,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球心连线与轨道末端的切线平行解析:做本实验时,应注意每次实验时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前速度相同,且方向水平,故B、C、D三项正确.至于斜槽是否光滑无需考虑,A项错误.答案:BCD3.某同学利用计算机模拟A、B两球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已知A、B两球质量之比为2∶3,用A球作入射球,初速度为v1=1.2m/s,让A球与静止的B球相碰,若规定以v1的方向为正,则该同学记录碰后的数据中,肯定不合理的是()序号ABCDv1′/(m·s-1)0.480.60-1.20-0.24v2′/(m·s-1)0.480.401.600.96解析:根据碰撞特点:动量守恒、碰撞后机械能不增加、碰后速度特点可以判断不合理的是B、C.答案:BC二、非选择题4.在“验证碰撞中的守恒量”的实验中,也可以探索mv2这个量(对应于动能)的变化情况.(1)若采用弓形弹片弹开滑块的方案,如图1-2-6(a)所示,弹开后的mv2的总量__________弹开前mv2的总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采用图1-2-6(b)图的方案,碰撞前mv2的总量__________碰后mv2的总量,说明弹性碰撞中,__________守恒.(3)若采用图1-2-6(c)图的方案,碰撞前mv2的总量__________碰后mv2的总量,说明非弹性碰撞中,存在__________损失.图1-2-6答案:(1)大于弹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滑块的动能(2)等于机械能(3)大于机械能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2-7(a)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右端下面垫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图1-2-7(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1-2-7(b)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Av0=__________kg·m/s;碰后(mA+mB).v共=________kg·m/s.解析:(1)从分析纸带上打点情况看,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速运动,又表示小车有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小车A在碰撞前的运动情况,应选用BC段计算A的碰前速度.从CD段打点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没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2)小车A在碰撞前的速度:v0=BC5×1f=10.50×10-2m5×0.02s=1.050m/s,小车A在碰撞前:mAv0=0.40kg×1.050m/s=0.420kg·m/s.碰撞后A、B的共同速度:v共=DE5×1f=6.95×10-2m5×0.02s=0.695m/s,碰撞后:(mA+mB)v共=(0.20+0.40)kg×0.695m/s=0.417kg·m/s.答案:(1)BCDE(2)0.4200.4176.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v2-v1||v20-v10|,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2-8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图1-2-8实验步骤如下: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B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在上述实验中,(1)P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M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N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2)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用测量的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的质量是否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P点是碰撞前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M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N点是碰撞后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2)原理:小球从槽口B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假设运动时间为t,则有OP=v10t,OM=v1t,ON=v2t,小球2碰撞前静止,即v20=0(或能说明小球从槽口B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所测量的线段长度与相应的水平速度成正比也正确).表达式:e=v2-v1v10-v20=ON-OMOP-0=ON-OMOP.(3)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和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答案:见解析图1-2-97.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是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在导轨上的运动可视为没有摩擦.我们可以用带竖直挡板C和D的气垫导轨以及滑块A和B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装置如图1-2-9所示(弹簧的长度忽略不计),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A、B的质量mA、mB.b.调整气垫导轨,使导轨处于水平.c.在A和B间放入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用电动卡销锁定,静止地放置在气垫导轨上.d.用刻度尺测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离L1.e.按下开关放开卡销,同时使分别记录滑块A、B运动时间的计时器开始工作.当A、B滑块分别碰撞C、D挡板时停止计时,记下A、B分别到达C、D的运动时间t1和t2.(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2)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得出关系式__________成立,即可得出碰撞中守恒的量是mv的矢量和,上式中算得的A、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能否测出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如能,请写出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要测量B的速度必须要先测出B的位移和所用时间,故还应测量的物理量为B的右端至D板的距离L2.(2)因为碰撞之前两物体都静止即总动量为零,所以要得出守恒的量是mv的矢量和,需得到关系式mAL1t1-mBL2t2=0.给验证带来误差的原因有测量时间、距离等存在误差,阻力、气垫导轨不水平等造成误差(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A、B两物体运动的动能来源于静止时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故根据动能的总和可求弹簧的弹性势能,即Ep=12mAL21t21+12mBL22t22.答案:(1)B的右端至D板的距离L2(2)mAL1t1-mBL2t2=0测量时间,距离等存在误差,阻力、气垫导轨不水平等(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3)能Ep=12mAL21t21+12mBL22t22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第5讲二A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6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