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25分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重点: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难点: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流程一、旧知铺垫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70×4=56×5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板书:8吨水10吨水水费12.8元水费?元(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引导提问: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吨数水费=吨数水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总后结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正、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五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课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25分教学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探索过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能简洁的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习题卡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4)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2.说一说。(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二、综合练习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过程要求:①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②写出关系式。③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五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3.引导比较。(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①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③解比例。④检验。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应用练习课列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①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③解比例。④检验。课总后结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2分28分教学理念建立多种途径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着力于学生接纳和认同的评价结果、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教学准备习题卡教学流程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一定()一定()(3)因数×因数=积(4)因数×因数=积()一定一定()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课总后结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课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2分28分教学理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说实话的机会,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应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归纳、类比和总结的能力。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准备习题卡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后项一定,和成比例。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d×∏=CX×8=Ya×h×12=S()一定()一定()二、对比练习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比例()比例一定(2)3X=YY和X()比例(3)Y和X()比例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三、深化练习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3)圆的半径和周长。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正反比例的判断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课总后结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发言、交流,最后总结出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25分教学理念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习题卡教学流程一、复习比例尺1.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3000000(2)比例尺0255075km(3)比例尺20:1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进行改写吗?如: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0255075km改成数值比例尺。3.填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2㎝600㎞1:500001.2㎞1:6000000015㎝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求出各题结果。(2)汇报,填空。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4)解设,并解比例(5)检验。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应用复习课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解设,并解比例检验。课总后结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对练习题的设计,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算理,解题方法的探讨中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深化练习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25分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流程一、解题思路训练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15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1、“又行了120千米到达乙地。”根据以上条件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关系式。再出示1503x,(1)如果X指又行的小时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应填什么数?(2)如果X指一共行的小时数,X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填什么数?2、“一共行了5小时到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31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