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输血管理制度一、成立输血管理组织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组成由主管院长负责,成员由输血科(血库)主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组成。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管理办公室在输血科(血库),负责日常工作。主任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兼任。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1.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科学用血。2.指导、督促、检查临床科室及输血科(血库)的输血工作。3.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4.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5.调查、处理不良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6.协调和裁决临床用血的不同意见及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7.负责对全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8.负责对开展的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新设备进行论证。三、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按照卫生部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的发展和管理。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及输血管理水平。3.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4.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5.积极参与医院疑难、大量输血的知道与协调。6.组织鉴定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感染性疾病等)。四、输血科(血库)的岗位职责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2.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3.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并按计划领取所需全血、成分血。4.做好全血、成分血的运输、贮存与质量观察。5.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6.认真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7.认真做好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和消毒隔离工作,严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8.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做好临床输血会诊。9.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推广成分输血。10.宣传和推广输血新技术,如成分输血、自身输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11.负责输血医学的科研与教学。12.保存临床输血有关资料。输血科工作管理制度一、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输血管理的有关规定。2.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输血专业理论知识,热情、周到地为临床科室及患者服务。上班时仪表端正,服装整洁,语言文明。3.接收标本时,输血科(血库)人员与送血样人员共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并与血样标签核对是否完全相符,精核实无误,双方登记签字后,方可进行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如有不符,予以退回。4.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各项检验单必须详细登记并签全名,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盒室间质量评价。5.全血、成分血入库药认真检查,严格核对,发现采供血机构所发全血、成分血的血型标记有误,或标签模糊不清、质量部合格,予以退回。6.取血与发血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别、床号、ABO及Rh血型、血液质量和有效期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并记录发血时间。全血、成分血发出后不得退回。7.全血、成分血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8.做好血液冷藏温度的监测记录。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冷藏温度应控制在4~6℃,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冷藏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血小板应放在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中保存,全血、成分血应按保存日期的先后排列,分型存放,先入先出。9.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操作间每日消毒两次;储血室及贮血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进行一次,必须合格。10.血液保存过期时,由输血科(血库)负责人填写血液报废申请单,经主管领导确认、批准,作出报废处理,并作好记录。11.认真做好各项记录,有关资料需保存10年。电子记录要有良好的备份。12.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遇到疑难及特殊情况,及时向主任请示。13.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当月工作量,及时上报财务处及经管办。14.输血科(血库)有责任参与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参加重要的或大型手术的术前讨论。15.密切配合临床开展成分输血和临床用血技术的研究。16.有关临床用血规定须告知临床科室。二、临床用血申请制度(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效果。1.对慢性疾患者血红蛋白≥10g,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2.对慢性疾患者血红蛋白<10g。可分次适量输血,应采用成分输血。(二)履行知情同意程序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2.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所在科室主任及医务处或总值班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三)输血前相关检查内容包括ABO血型、Rh血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ALT、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检验结果入病历保存。急诊输血患者可在输血之前留取血标本,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留取血标本的时间及“结果待报”字样。(四)用血申请1.任何情况下申请用血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标本至少于预定输血日期前1天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2.凡申请少量血(50ml或100ml),大量输血(超过2000ml),保存期短(7天内)的血,特殊成分血,如Rh(D)阴性血或冰冻红细胞,至少于输血前2~3天报送输血科(血库),以便向血站预约(急诊例外)。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临床用血量审核制度1.预计用血量在2000ml以内,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核准审签。2.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主要是指全血或成分血而不是各种血液成分相加的量)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批准(急诊用血除外)。3.急诊用血由值班医生申请,事后应当由经治医师按照要求补办手续。(二)临床医师应大力推广节约用血、成分输血。上级医师应审查下级医师的用血申请单,对使用不合理的血液制剂及剂量应及时纠正。(三)为减少输感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限制全血的使用。患者如果需要输全血,由经治医生填写临床输全血申请单,责任主治医师审核盖章,临床科室主任及输血科(血库)主任审批。四、血液入库、保存、发放管理制度(一)血液入库管理1.全血、成分血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码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2.血液逐袋验收合格并核对无误后,双方签名确认。取回后立即进行详细分类登记,保留取血清单,以备月底结算。(二)血液保存管理1.按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贮存于贮血专用冰箱内,竖立放置于篮中或金属架上,并用明显的标识。血液的摆放要为冷空气的流通留有空间(不宜放置过于紧密)。家用冰箱不宜用于贮血。2.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全血4±2℃(同浓缩红细胞)。浓缩红细胞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悬浮红细胞4±2℃保存期同浓缩红细胞。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4±2℃保存期同浓缩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4±2℃保存期同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4±2℃24小时内输注。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浓缩血小板(手工)4±2℃24小时(普通袋)或5天(轻震荡、专用袋制备)。单采血小板同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20℃以下一年。普通冰冻血浆-20℃以下一年四年或五年。冷沉淀凝血因子-20℃以下一年。其他制剂按相应规定执行。3.贮血冰箱应置于阴凉、通风的房间,周围环境符合卫生学要求。4.贮血冰箱温度应控制在规定温度环境中,每天按时检查并记录。当温度自动控制记录或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5.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及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³为合格。(三)血液发放管理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血库)取血。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并签署取血时间。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八不发)(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是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4.输血科(血库)应按照保存日期的先后次序,先入先出的原则发血,临床医护人员不应拒领。5.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6.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五、退血管理制度1.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八条要求,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2.发出的血液若有质量问题(如溶血、凝块、乳糜血、血袋渗漏)等,经输血科(血库)认定后收回并退血费,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费用已发生,不能退还。3.血液发出后,临床科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输注,应在半小时内送回输血科(血库)储存于贮血专用冰箱,严禁存放于临床科室或其他科室普通冰箱内。若随后输注须经输血科(血库)确认质量合格,并重新采集血样交叉配血合格后方可输注。六、血液报废管理制度1.血液报废标准:有下述任何一项的血液及成分确定为不合格,必须报废。(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是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超过贮存期限。2.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在2~6℃冰箱存放超过24小时后未输完必须报废。3.洗涤红细胞在2~6℃冰箱存放超过24小时(或超过保存期)应报废。4.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后未输注、血袋已被打开未输注或有溶血现象,必须报废。5.血液报废必须填写报废申请单,说明报废原因、品种、数量、经手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主管领导批准,方可报废。6.批准报废的全血及成分血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要有明显标识,单独存放,及时销毁。详细记录报废血液品种、鲜血条码、血型、血袋编码、销毁日期及销毁人员。报废血销毁记录要妥善保管以备查询。七、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制度1.确定输血后,采血护士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2.离开患者病床之前在血标本标签上标明患者姓名、病案号及采集日期。3.将贴有标签的血标本连同输血申请单经核对后由医护人员送输血科(血库),双方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及试管与输血申请单的号码是否一致等,确认无误后,签署姓名及时间。不得由非医务人员送血标本。4.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血标本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再次输血必须重新采集血样。5.血标本须不抗凝或EDTA抗凝(大约需5ml血样),且要做到八不收:(1)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2)血标本
本文标题:临床输血管理制度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