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
2010级生物技术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第1页2013年6月12日肝胆疾病的生化诊断肝脏的主要功能:物质代谢、肝脏的生物转化、分泌与排泄肝脏正常、异常代谢对比:蛋白质代谢正常代谢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1)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除γ-G外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因白蛋白的合成不足而下降,球蛋白浓度(尤其是γ-球蛋白)反而增高,导致A/G比值降低2)氨基酸分解代谢:转氨基、脱氨基转变成酮酸及其它化合物。肝处理氨基酸的能力降低使血清游离氨基酸增加,甚至从尿中丢失3)合成尿素:肝细胞线粒体含氨依赖的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CPS与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肾、脑可合成少量合成尿素的能力降低可引起血氨增加。肝细胞中多种酶可逸入血中,使血中多种酶活性增高。正常代谢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糖代谢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糖原合成与分解,调节血糖。肝脏对糖耐量异常:合成与贮存肝糖原的能力降低,糖异生减弱是进行糖异生的重要器官:可将甘油,乳酸,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严重肝损伤时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不佳,血中丙酮酸量可显著上升肝细胞的胞质中含有糖酵解、磷酸戊糖通路的多种酶类磷酸戊糖途径及糖酵解途径相对增强:相应的酶谱改变脂类代谢(了解)肝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的能力很强,并进一步合成VLDL及HDL导致脂肪肝的形成: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过多的脂肪沉积所致某些载脂蛋白及LCAT亦在肝细胞中合成。在重度肝细胞损伤时,肝细胞合成胆固醇与胆固醇酯的能力降低。肝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分解能力很强,是生成酮体的器官。某些慢性肝损伤时,由于糖代谢障碍,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增加,可导致酮症。肝脏特异地将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后者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激素代谢肝与许多激素的灭活和排泄有关系:类固醇激素在肝内灭活,生成种种代谢产物胰岛素、多肽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都在肝内灭活。发生损伤时,多种激素因灭活减弱而堆积,会导致相应的激素调节功能紊乱:如雌激素、醛固酮、ADH堆积,出现男性乳房女性化、蜘蛛痣、肝手掌及水钠潴留等现象1、生物转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机体将一些内源性和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增加其极性或水溶性,有利于随尿或胆汁排出,同时也改变了它们的毒性或药理作用。通常将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场所:主要是肝细胞微粒体内;其他组织肾、胃肠道、肺、皮肤及胎盘等也可进行一定的生物转化。影响因素:1、肝脏病变:肝实质病变时,有关生物转化的酶活性降低,加上肝血流量的减少,病人生物转化发生障碍。2、年龄:例如新生儿生物转化酶发育不全,对药物及毒物的转化能力2010级生物技术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第2页2013年6月12日不足,易发生药物及毒素中毒等。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对氨基比林等药物的转化能力降低,用药后药效较强,副作用较大。3、药物或毒物:药物或毒物可诱导转化酶的合成,使肝脏的生物转化能力增强,称为药物代谢酶的诱导。4、多种药物竞争同一酶系相互抑制其生物转化作用特点:连续性、多样性、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主要类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六、血清酶学检查*2、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除γ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由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γ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所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球蛋白生成增加。严重肝病血浆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通过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分析,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检验,借以了解肝细胞有无损伤及其损伤程度2-1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2.1.1原理:90%以上的血清蛋白(serumtotalprotein,STP)和全部清蛋白(albumin)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2.1.2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mg/kg,半衰期19~21天。反映有效肝细胞数量。1)G:多种蛋白的混合物: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2)免疫功能,血粘度有关3)反映病情严重程度4)当肝脏受伤时,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合成增加参考范围: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1.5-2.5:1血清蛋白测定的影响因素:a、年龄:新生儿,60岁以上老人↓;b、剧烈运动后TP;c、直立位比卧位;d、溶血标本;e、乳糜标本2-2血清蛋白电泳临床意义:1)急性肝炎:无异常;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A↓,α1、α2、β↓,γ↑(β-γ桥,AFP区带)3)M蛋白血症:γ↑↑,可出现M蛋白带;4)肾病综合症、糖尿病:α2、β↑(脂蛋白的主要成分),A、γ↓2.3血清前清蛋白(prealbumin,PA)•经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后,在清蛋白前出现一条区带•PA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为54000,半衰期比A短(仅1.9天),早期损害指标•血清浓度明显受营养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与甲状腺素结合,还运输VitA下降见于: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他:营养不良、恶性肿瘤、慢性感染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1.来源:衰老红细胞:80%一85%,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无效造血2.生成:肝、脾、骨髓、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3.运输:形式: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未结合胆红素);意义: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竞争结合剂: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4.摄取、转化及排泄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糖醛酸,UDPGA);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排泄:结2010级生物技术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第3页2013年6月12日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5.在肠道中的转变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血清胆红素:1~16mol/l(0.1~1mg/dl)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又称直接胆红素。1/5未结合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接胆红素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肝细胞性黄疸:1)肝细胞被破坏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发生障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2)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血清胆红素定量(μmol/L)尿液粪便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素原健康人3.4-17.11.7-10.20-6.8少量(一)黄褐色正常溶血性黄疸↑↑↑↑轻度↑或正常强(+)(一)加深增加阻塞性黄疸↑↑轻度↑或正常↑↑↓或消失强(+)变浅或灰白色↓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不定(↑多见)(+)变浅或正常↓或正常4、胆汁酸代谢检查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由胆固醇转变而来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又称类固醇酸,属内源性有机阴离子。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总胆汁酸(TBA)(酶法)0-10umol/L组成:10:10:5:1①胆酸(CA)②鹅脱氧胆酸(CDCA)③脱氧胆酸(DCA)④少量石胆酸(LCA)初级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相应结合型胆汁酸。次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初级胆汁酸7α-羟基脱氧后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在肠道中约有95%的胆汁酸被重吸收(主动与被动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游离胆汁酸被重新合成次级结合型胆汁酸,与新合成的初级结合型胆汁酸一同再随胆汁排入小肠。生理意义:使有限量的胆汁酸被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生理作用。胆汁酸是唯一能同时反映肝合成代谢、分泌状态及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清学指标。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临床意义:肝细胞损害,TBA阳性率高于其他指标(摄取障碍)、胆道梗阻、进食后增高胆道梗阻时,A与CDCA均↑,但以CA为主,CA/CDCA>1;肝实质细胞损伤时:以CDCA为主,CA/CDCA<12010级生物技术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第4页2013年6月12日消化系统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一、胃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一)胃酸测定1.方法(1)胃酸浓度测定(2)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最大胃酸分泌量(MAO)(4)高峰胃酸分泌量(PAO)2.临床意义:①胃酸增高: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卓-艾综合征、幽门梗阻、胆囊炎、阑尾炎等。②胃酸减少:可见于急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继发性缺铁性贫血、口腔化脓性感染、胃扩张、甲亢,少数正常人。③胃酸缺乏:胃癌、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胃蛋白酶原和胃蛋白酶的测定1.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和牛血清蛋白水解法。2.临床意义:胃溃疡时PG多为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时明显升高;慢性十二指肠炎、胃扩张、慢性胃炎时活性减弱;恶性贫血时极低或无活性。a、PGⅠ和PGⅡ含量增高提示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危险性增加;b、PGⅠ增高有助于判断溃疡的活动性,是检查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标;c、PGⅡ与胃底黏膜病变相关性较大;d、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及进行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e、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f、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指标;g、胃癌切除术后的判断指标(三)胃泌素测定1.方法: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临床意义:胃泌素虽然可刺激胃酸分泌,但高胃泌素血症时也可伴低酸分泌,因此高胃泌素血症必须结合基础酸分泌的情况进行分析。二、消化性溃疡(PU)是指发生在消化道暴露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任何部位的溃疡,因其发生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二)消化性溃疡的生物化学检验1.胃酸测定: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常有胃酸分泌过多,胃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多正常或稍高于正常,但有些患者胃酸分泌不增反降。2.幽门螺杆菌(HP)检测3.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PGⅠ高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胃溃疡患者多为PGⅡ增高。4.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较正常人稍高,高胃泌素血症的胃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不高,甚至可降低。三、卓-艾综合征又称胃泌素瘤,是胰岛非B细胞瘤,以高胃酸、高血清胃泌素、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和腹泻为特征。(二)卓-艾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检验1.胃酸测定:如果BAO>15mmol/h;MAO>60mmol/h;BAO/MAO>0.6,则基本上可诊断为ZES。2.血清胃泌素测定是ZES较特异和可靠的诊断方法。3.激发试验适用于血清胃泌素正常而临床上又怀疑ZES诊断的患者。四、胃癌的生物化学检验1.糖蛋白类抗原标志物:CA72-4和CA19-9是胃癌最敏感的糖蛋白类抗原标志物。2.酶和同工酶:胃蛋白酶原同工酶Ⅰ和Ⅱ、胎盘型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π)3.基因类标志物:met、ras基因过量表达发生在癌变早期,而EGFR、c-erbB-2、akt-2等的扩增发生在胃癌进展期。第三节胰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一、胰腺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胰腺酶和胰外分泌功能试验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胰腺酶检测包括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的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分为直接试验和间接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等病变所致的胰外分泌功能障碍。(一)淀粉酶测定临
本文标题:临床生化复习资料精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7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