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学案
第1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召开:1949年9月在北京举行。3、决议: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⑵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⑶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⑷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⑸采用公元纪年;⑹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二)开国大典1、准备: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见课本P2蓝字),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兼外交部长。2、举行: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意义:⑴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⑵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三)西藏和平解放1、背景:西南各省相继被解放,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2、概况: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3课人民政权的巩固一、抗美援朝1、背景:①陆: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②空: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抗美援朝战争③海: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解放台湾。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起止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4、司令员:彭德怀5、经过:1950年10月开赴朝鲜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将美国侵略者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迫使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签定停战协定。6、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7、结果: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二、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土地改革。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时间:1950—1952年底。4、法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具体方式见12页)5、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6、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7、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③这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2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5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①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②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落后2、时间:1953—1957年。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基本任务: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⑵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⑶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1)工业(四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汽车;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2)交通运输业(一桥两铁路三公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注意结合课本P20图“两铁路”)。(3)工业基地(四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6、意义: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时间:1954年9月2、地点:北京。3、中心任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宪法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宪法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一)含义:三大改造是对_农业_、_手工业_、_资本主义工商业_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实质:把__生产资料私有制_转变为__社会主义公有制_。(三)过程:1、农业:(1)原因:a:土地改革后,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生产_的发展b: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形式:建立_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结果:1955年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基本完成。2、手工业:①形式: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②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完成。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形式:_公私合营_(1954年: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全营的高潮。)(2)政策: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四)影响:1、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特点。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2.内容:(1)大会分析我国形势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建立;(2)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影响: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二)十年建设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新产品全部自给。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3、涌现大批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课本P29-31图片)※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失误1、失误的表现:(1)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评价总路线: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课本P28图片)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结合P27-28蓝字加深理解)3、失误原因: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急于求成。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4、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5、调整: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6、经验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7课文化大革命(1966-1976)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过程(1)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被诬陷为“叛徒、工贼、内奸”也是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2)动乱表现:①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②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3)抗争斗争:①“二月逆流”。②“九一三”事件,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③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形势有了好转。④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4)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华国锋、叶剑英3、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4、影响:①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②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③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5、教训: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③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注:文革时的口号和事件::“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山河一片红”、“红卫兵运动”“造反有理”、“废除高考”、“上山下乡”、“要文斗,不要武斗”第3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2)1978年思想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注意课本P38《光明日报》的图片)2、时间:1978底,北京3、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国家领导人)4、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措施:(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3)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3、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4、文革中中止的高考制度于1977年恢复。(P41自由阅读卡)三、对内改革——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1978)进行→1985年的城市1、改革的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发展生产力。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地改革(1950-1952底)→农业合作化(1953-1956)→人民公社化(1958-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1)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开始的时间和地区: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4)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复习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6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