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课改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课改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第四期学员:黄桂文课改是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怎样推进课改工作,如何使课改向教育需要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一、深化课改理念,形成学习共同体,促教师观念转变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在实施课改实验之初,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思想的缺失和理念的匮乏。具体体现在“三难”:第一难是校长如何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难是如何把校长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第三难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如何在学生行为和素养中体现。我们认为提升校长的理念关键在学习,转变教师的行为重点在培训,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在课堂生成。所以,我们首先抓学习。领导先学,然后引导教师学,形成学习共同体。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做基础,没有明确的方向做目标都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我们把学习和领会课改理念放在了首要位置。暑假期间,我们在全市课改通识培训基础上,派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改理念培训。开学后,在校内组织了多次校级课改理念培训,如《课程改革中课堂改革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从观念到对标准的学习,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二、强化组织建设和管理,优先推进课改为确保课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我校成立了课改工作组、课改工作督行组,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病建立了课改工作制度和课改奖励机制,制定了课改工作计划,使课改从开始就步入了正轨。要求课程工作组成员做到“三个先”和“三个到位”。“三个先”即:对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要先知道、先理解、先落实。“三个到位”即:观念转变到位、督行指导到位、评价激励机制到位。课改本身就是一场和“自己”拼刺的战斗,观念转变时课改有序实施的先决条件,制度约束、评价激励和强化管理是课改能更有效实施的保障。督行组成员深入课堂,关心帮助每一位实验教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一切为课改服务,经常与教师共同探讨实验中的困难与困惑,成为教师的参谋,使实验教师增强了搞好课改的信心。三、强化理念引领,立足校本,聚焦课堂教学实效(一)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改的灵魂。在实施课改实验之初,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思想的缺失和理念的匮乏。具体体现在“三难”:第一难是校长如何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难是如何把校长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第三难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如何在学生行为和素养中体现。我们认为提升校长的理念关键在学习,转变教师的行为重点在培训,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在课堂生成。所以,我们首先抓学习。领导先学,然后引导教师学,形成学习共同体。为把课改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通过认真研究,学校借鉴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对学校教师进行了多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感性认识到理信认识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我校课改工作做好了第一手准备。(二)抓好教研是有效推进课改的关键以教研促课改是我校推进课改的又一个重要的载体。通过教研,教师之间能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集思广益,全面提高。加强对教研组学习与研究的引导,杜绝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将教研活动引领到真正研究教学的正轨上来。改变以前教研活动只是干瘪的“听、评、说”的老套筒,更多的把教研活动的重心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学和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上,把“批斗会”开成“研讨会”,教师放开了胆子,没有了顾忌,参与率高了很多,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时效性。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和参与,教学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和更新。教师真正的把在教研会上交流的心得应用到课堂上,课堂构建不断得到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的设计,而是朝着师生共同学习生成的方向发展。只有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助力课改推进。(三)课改应聚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展示了多少,也不是学生展示了多少,不是看学生是否“围”起来了,而是看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收获了多少,提升了多少,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发展上。课改的课堂不一定要“围”起来,“围”起来的课堂不一定就是课改的课堂。早在十年以前魏书生就实施了班级分组管理与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加有效的管理,并不是玩一个新的花样,如果围起来的课堂就是课改的话,那课改就太容易了。学习应该是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一开始就实施合作学习的话,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怎样可以得以锻炼和提高呢?而“围”起来后更有利于学生的抄袭,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从认知过程来说,应该首先对自己的认知基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后再合作会更好。所以,课改的课堂不一定要“围”起来。重视小组建设和小组发展,基础教育不是要培养多少拔尖人才,基础教育业没有能力培养尖端人才,她应该是为整体的提高和发展为目的,是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要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基本的公民素养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不是要培养多少科学家、哲学家。所以,小组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实体,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小组内的分工管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意识,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集体努力,有利于提高整体的认知水平和责任意识。因此,评价不再是某一个学生怎么样?而是哪个小组的发展或提升怎么样?小组建设使得评价从个体向整体过渡和发展了。“热闹”起来的课堂不一定就是好课堂。现在的课堂评价有一个指标是学生的活动和展示有多少?但是,学生的活动和展示是不是在课堂生成的?如果是在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来展示的或者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学生知识“拿”别人的“东西”在课堂上炫耀的话,这个课堂不热闹也罢,那这个课堂可能就有一点浪费学生时间与生命。课堂应该尊重生成而精彩。课堂应该是每一位学生的,重视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走进课堂的核任务,而使课堂尽可能的高效是教师的责任。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这是专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学手段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而不是在课前花了大把的时间来在课堂表演的课堂。所以,精彩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传承或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的设疑与升华,课堂的精彩是自然生成,而不是提前做太多的预设生成的课堂。以大多数学生为本,以大部分的学生的发展为本,严格贯彻基础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总之,个人认为课改不应该是绝地反击,她应该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课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的本身是有生命的,她有其生命的土壤,而她的生命土壤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发展、去革新,而不是“凡是”的思想。我们应该正视传承的重要性,不要一说改革就把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给否定了,没有传承,创新和改革可能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课改还是要落到学校、学生实际,让课改找到她适应的土壤,她才有可能茁壮成长。
本文标题:课改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24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