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优秀网评文章鉴赏第四期(仅供学习)
行“宽容”之风助青年干部成长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前,青年人才以其创新的观念和广博的学识助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健康快车道。然而当下,面对一些单位对青年干部的提拔任用,社会上存在一些嫉妒心理和错误观念,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审视青年人才,动辄与“官二代”、“富二代”挂钩,不但影响了青年人才施展才华,还造成一些地方优秀人才流失,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在社会上形成了“任用疑云”。要吹散这团“疑云”,必须借助“宽容”之风。动员多方力量,对青年人才多点理性、多点关爱、多点宽容,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理念上需要宽容。青年人才大多数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广泛信息源和充分信息量,具有开阔的视野,符合当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在选任干部理念上,要彻底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将“不拘一格选用人”的理念转变为行动,对有特长、有能力的青年人打破原有制度束缚,敢于用、乐于用,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给符合选任条件的青年人更多机会。舆论上需要宽容。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近期一些单位对青年干部的破格提拔就是对原有制度的创新,也必将推动选任制度的进步。为此,社会舆论需要改变惯有的“怀疑”态度,放下“放大镜”,理性看待、公平监督。给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特殊”的青年人更多空间,给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青年人才多点关2爱,让他们没有负担地工作,快乐地奉献。“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培养任用优秀青年人才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祛除偏见、见贤思齐,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以宽容的态度为选任的青年干部们喝彩,才能鼓励更多青年人勇挑重担、有所担当。任用青年人才要“敢为天下先”近段时间,对青年人才的选拔任用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在舆论的放大镜下,清浊立显,本无可厚非,但“枪打出头鸟”、“嫩竹扁担挑不了重担”的舆论氛围让青年人才承受过大的压力。“逢提必疑”,让青年人才得不到舆论的尊重,这不是对待青年人才应该有的态度。清末龚自珍有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向我们指明了一条选拔任用人才的道路。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破格录用,而且有大作为的人数不胜数,甘罗12岁拜相,周瑜13岁领兵,霍去病19岁封冠军候。在现今思想、舆论更加开放的时代,就更该有破旧格、提新秀、出大才的气魄。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曾指出,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充分说明,我们需要改革思想去偏见,营造氛围选人才,只要“靠得住、有本事”,就要不拘一格放手大胆地选拔任用,就要敢为天下先!3人才易老不是空谈。根据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据一项从世界万名名人中抽样2000名的调查统计显示,在成才的道路上初露锋芒的年龄是20-30岁。如果青年人才在这段时间崭露头角,却遇上唯资历、唯学历是从,出头之日是否就是养老之日?历史上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是有道理的。伯乐不常有是事实。是千里马,就必须要有伯乐赏识,即使千金买骨,求才若渴,但难免落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窠臼,你得承认“高薪礼聘”是有条件的,总有诸如经验、标准的规矩、条框要符合。像28岁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邓露、22岁被聘为教授的刘路,就不失为两桩伯乐相马的美谈。如此年轻,经验不足,成绩不够,但才华横溢就能破格录用!“小荷”有露尖尖角的气势,作为组织就该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用人观念,这对于青年人才的崛起,是一种莫大的鼓舞。青年人才,如果不能在其创造黄金期、精力旺盛期为社会做贡献,搞“论资排辈”、“学历至上”,甚至用有色眼镜看人,嫉贤妒能,那只能坐等“廉颇老矣”了!4以史为鉴品读《三国》里的青年人才观青灯黄卷,重温《三国》,从金戈铁马中寻觅少年英雄的身影,从羽扇纶巾中探寻青年才俊的智慧人生,古人对青年人才的尊敬、包容、信任与培养的用人观,对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备“三顾茅庐”,“村夫布衣”助三分天下。建安十二年(207年),46岁的刘备以刘皇叔的身份三顾茅庐,拜请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出山相助。他不因“诸葛村夫”而轻视,不因未立寸功的“无益人”而怠慢,而是“拱立阶下”礼敬尤佳,足可见其求贤若渴的至诚。自古青年即为邦之栋梁,国之羽翼,是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青年若鹰扬屠龙之力。”当前,我们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任务日益艰巨,形势亦是日趋紧迫,在选人用人上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机制,为优秀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有觉悟、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决心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才能发挥青年人才的力量。曹操三颁《求贤令》,“五湖四海”聚猛士百万。三颁《求贤令》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麾下汇集了郭嘉等一大批青年才俊,为三国鼎立及其后来魏国的建立,准备和造就了强大的人才基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反对和冲破了那些把出身、门第等作为用人标准的陈旧观念,强调“唯才是举,5吾得而用之”的用人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古今一理,概莫能外。在选人用人时,不妨敞开胸襟,海纳百川,抱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破除论资排辈的恶俗,广纳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让更多的“28岁的邓露、22岁的刘路”们为国家所用,发挥所长。孙权二度劝学,“阿蒙武夫”当刮目相看。17岁承继父兄基业孙权,之所以能开疆裂土称王道孤,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优秀的青年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人誊为:“孙吴四英将”,均是年轻的饱学之士。孙权劝吕蒙进学的故事,更是彰显了他在用人上注重教育培养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吕蒙由一名目不识丁的年轻别部司马一步步成长为主要将领,地位变了,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了,孙权看到吕蒙需要提升能力,增长才干,更需要丰富管理智慧,因此两度告诫:“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反观今日,我们对待青年干部,不仅要选好用好,更要培养好,教育好,还要建立多项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教育成长机制,不断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执政能力。6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邓露,28岁,海归,作为海外青年优秀人才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成为湖南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数学奇才刘路,22岁,因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中南大学聘请为正教授级研究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这一系列蹿红网络的案例,打破了现有用人机制中“论资排辈”传统格局的同时,也为创新我国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开辟了新风。人才,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青年人才,是人才宝库里最活跃最具可塑性的部分。怎样发现并用好这部分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各国抢占人才制高点的一致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走人才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路线,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国家更是格外关注,不遗余力。其中,此次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便是最引人注目的有效探索。有志不在年高,用才不分长幼。打破旧有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把那些善谋事、会干事、能成事的青年才俊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2003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古语有云,“良才善用,能者居之”。给年轻干部的发展搭建平台,创建“绿色通道”,让优秀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从而创造出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7当然,哗然之中免不了质疑之声。在监督不畅的大背景下,破格任用也给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带来空间,如此给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带来负面的舆论效果。“萝卜招聘”、“内定招聘”、“人情招聘”层出不穷。有质疑是好的,但是仅凭质疑就将年轻人才一棍子打翻,有失公平,毕竟社会上有背景、有家势的人只占少部分。因此,不管虚张声势也好,哗众取宠也罢,我们都应当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为青年才俊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崭露头角,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猜忌。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机遇面前,青年才俊更应该牢牢把握机会,随时做好准备,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一方面,年轻人应力求实效作表率,结合自身岗位,投身创优活动,谋发展、促转变、献良策、干实事。另一方面加强学习作表率,年轻人才应该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做到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在其位,谋其政,施展才华。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面对如此良好的用人形势,青年人只有努力锻造自己,才能抓住机遇,铸就辉煌。年轻干部“接地气”方能“长才气”当前,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是直接从校门进入机关门,没有到8基层一线工作,缺乏基层实践和艰苦环境的锻炼,这无论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还是对干部自身的成长进步,都是不利的。年轻干部要自我成长、健康成长、担当重任,就要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困难的地方去、到独当一面的岗位上去砥砺意志、锤炼作风、历练才干,多“接地气”方能“长才气”。而一些年轻干部片面认为:上级机关条件好、待遇高,发展空间大、机会多,比基层提拔快;有的担心到基层不能独当一面,应付不了繁琐、复杂局面;有的眼睛一直向上看,一心往上走,不愿到基层做艰苦工作。其实,这些思想认识要不得。基层虽然事务繁琐、情况复杂,在基层工作,更需要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各项工作都要亲力亲为,但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年轻干部如果主动“接地气”,零距离接触普通群众,一起感受幸福与快乐、困难与艰辛,就能够培养出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也能够比较深切地了解基层、熟谙世情、洞察民意,办事情、想问题、做决策也就越容易贴近群众、依靠群众,符合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年轻干部到基层“接地气”,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一番摔打,能够更好地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而且能够较快提高驾驭全局和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积累比较全面的工作经验。作为年轻干部,要立志做大事,把心思更多地用在增长本领、9做好工作上,主动到基层一线去“接地气”,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气”。关爱年轻干部需各方齐给力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如此,年轻干部的培养历来为中央所重视,胡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关心。从目前年轻干部成长的现状来看,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公开透明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给力。制度保障再强一点。长期以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强有力地支撑了年轻干部的成长。然而,借破格提拔之名,行任人唯亲之实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最大拷问。如何做到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是制度保障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要不断建立健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监督机制,加大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违纪违法的惩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让公众满意,让年轻干部也能挺起胸脯做人。公开透明提前一点。从牟阳到周森锋,到焦三牛,再到山西长治“神通”,年轻干部提拔引发的舆论事件,似乎都绕不开从提拔到10质疑再到官方回应的固定模式。虽然最终对于这些舆论事件都得到了平复,但其影响并不能完全消除,这也正是对我们公开制度改革的迫切呼唤。在提拔选用年轻干部的公示内容上提前考虑,反应群众对提拔干部的信息关注点,在公众质疑之前,将公开内容更完善地呈现出来,不失为对被提拔干部的一种保护。社会舆论理性一点。目前“提拔一个,怀疑一个”的惯性质疑,是社会舆论浮躁的表现,无论是从组织培养年轻干部还是从
本文标题:优秀网评文章鉴赏第四期(仅供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9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