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二章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章畜牧业生产结构第二节畜牧业区域经济发展第三节畜牧业产业结构第一节农村产业结构第一节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一)农村产业的分类农村全部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产业十三个类别一级层次二级层次三级层次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等大小家畜、家禽等淡水养殖业、海水养殖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制造业、采掘业、加工业等建材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交通业商业金融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服务社会公共服务运输业、邮电业等饮食业、物资供应、仓储业等金融、保险业等科研事业、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消费品修理、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等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一、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二)农村产业结构的概念及评价•1、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和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内部的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2、评价评价农村产业结构的标准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村经济高效健康发展。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一)市场取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布局优化原则•(三)质量和效益优先原则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开拓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二)发展农村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业服务业产业升级畜牧业生产结构第二节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分类二、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的基本现状三、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五、建立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途径和措施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分类从广义上讲,畜牧业生产结构(productionstructureofanimalhusbandry)指畜牧业生产各要素的构成情况,包括畜牧业内部结构,也包括畜牧业外部结构(如畜牧业与种植业等其他生产部门的比例结构、饲草料结构、所制结构和经营结构等)和地区结构等。本章主要阐述畜牧业内部结构,即各种畜禽之间的比例和关系。畜群结构农牧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畜种结构是指不同种类的牲畜数量占牲畜总头数的百分比。品种结构指同一畜种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或不同性能的牲畜占该类牲畜总量的百分比。畜群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按性别、年龄和用途分组的牲畜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二、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的基本现状农牧结构逐步调整和建立合理的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所占比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畜牧业生产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而且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畜种结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所需役畜的绝对数将要大幅度下降,但作为商品畜禽使用则应逐渐增加,特别是奶牛、肉牛的增长速度应当比别的牲畜增长更快。品种结构使用优良畜禽品种是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的重要基础。我国传统畜牧业的品种优点主要在于适应低水平的饲养条件,耐粗放管理,抗逆性强。与这些特点相联系的缺点则是个体畜禽的生产性能低,主要表现为生长期长,生长缓慢,耗料多。而在国外,畜牧业中的良种比例不断提高,有的已达100%。畜群结构评估畜群结构,主要是看母畜所占的比重高低。但不同的畜类,同一畜类不同的饲养目的,其对母畜所占比重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母畜多,繁殖快,淘汰更新周转也快,更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畜类结构第二阶段(1957—1961年):5年中,羊的数量和比重基本上继续稳定上升,到1961年羊的比重曾占到46.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羊的比重最高的年份。而大牲畜的数量在这个时期不断下降。1961年与1956年相比,大牲畜头数减少了1824万头。畜类结构第一阶段(1949—1956年):在这8年中,各种牲畜的结构变化是:羊的数量和比重都是稳定上升的,到1956年羊的数量和比重都超过了猪。大牲畜的数量也是稳定增长的,但其比重则略下降。猪的数量在前6年稳定增长,其比重前4年略有上升,后4年则下降。畜类结构第一阶段(1949—1956年):在这8年中,各种牲畜的结构变化是:羊的数量和比重都是稳定上升的,到1956年羊的数量和比重都超过了猪。大牲畜的数量也是稳定增长的,但其比重则略下降。猪的数量在前6年稳定增长,其比重前4年略有上升,后4年则下降。畜类结构畜类结构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我国各种牲畜的发展和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特点是:大牲畜和羊稳步上升,而猪的头数和比重略有下降,尤其足1985年以后,猪肉在肉类产品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禽类的发展加快。这说明了我国的畜类结构正向合理的方向转变。畜类结构第一阶段(1949—1956年):在这8年中,各种牲畜的结构变化是:羊的数量和比重都是稳定上升的,到1956年羊的数量和比重都超过了猪。大牲畜的数量也是稳定增长的,但其比重则略下降。猪的数量在前6年稳定增长,其比重前4年略有上升,后4年则下降。畜类结构第三阶段(1962—1979年)6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猪的数量从1961年的7552万头,猛增到1979年的31971万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猪的比重,自1964年以来一直在40%以上,1971年突破了50%,1978年达到53.3%的最高点。在这个时期,其他牲畜的数量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远不及猪,比重也显著下降。畜类结构三、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牧业生产结构高耗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Ⅰ我国现有畜产品产量结构与饲料转化率呈“倒金字塔”形,即转化率高的产量低,转化率低的产最高,由此构成了我国畜牧业生产高牦低效的内耗结构,资源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畜产品供给也受到了严重的牵制,急待调整。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同畜种结构中猪的比例过大,与我国历来重视生猪生产的政策有关。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养猪放在畜牧业生产的首位,提倡、贯彻六畜猪为首的方针,不仅号召集体养猪,大办猪场,而凡提出“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要求,并给养猪业不少优惠条件和政策,因而推动了生猪的快速发展,猪肉成了肉食品的代名词。猪的地位抬高,必然导致草食畜禽类地位的下降。因此,在很长时问里,忽视了对草原、草山草坡的改良建没和合理利用,忽视了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草食畜发展缓慢,家禽生产更是无从淡起。生产习惯的影响:我国广大农区(除牧区外)历来就有养猪的习惯,人们将养猪业作为农业的辅助产业来经营,利用零星劳动时间、残羹剩饭、农业副产品,甚至田边地角的野菜进行养猪生产。一方面,一些废弃物转化成了猪肉;另一方面,养猪作为大量积肥的有利方式,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猪的比重过大,与我国饲料生产供应现状很不协调Ⅱ猪的比重过大,与我国饲料生产供应现状很不协调Ⅱ产品价格的影响:畜禽饲养者是利益盈亏的直接承担者,因而在选择饲养牲畜种类时,除了考虑地理环境、生产习惯、消费水平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畜禽饲养收益的大小。地域环境的影响:我国按生产类型大致划分为农业区和牧业区。农业区包括地处气候比较温和的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和气候比较寒冷的华北区、东北区。前者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适宜植物生长,这里既生产丰富的粮食,又有大量的可饲用植物,为发展养猪提供了优越的饲草饲料条件;后者虽然作物生长期较短,但土地广阔,也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牧业区主要在我国西北部,虽然面积广阔,但气候恶劣,雨量稀少,生长期短,产草量低,因而载畜量不高。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处于低消费水平状况,以粮食和素食为主,肉、蛋、奶食品消费极少。而在肉、蛋、奶消费中,猪肉一直占居首位畜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其消费行为也正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品种并求的多元化方向转移。畜产品消费变化之一是长销不衰的猪肉,尤其肥肉现在常常滞销,而瘦肉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变化之二是昔日被视为上品的禽肉,现在成了寻常人家的家常菜,由高档食品变成大众化食品;变化之三是长期作为幼儿、老人营养食品的牛奶,现在也成了普通食物,消费量猛增。变化之四是一些优质、高档特种经济畜禽,如香猪、山鸡、乌骨鸡、火鸡、野鸡等成了消费热点,生产供不应求。这些情况说明,尽管生产决定消费,但更重要的是,生产应积极主动地适应消费、引导消费。地区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Ⅳ产粮多的地方未能充分发挥粮多的优势东北区是我国的粮仓,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最多,而且人均占有饲料粮也最多。特别是作为饲料能量之王的玉米,其产量是其他地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东北却未能利用粮食充足的优势发展畜牧业,玉米、大豆、饼粕等大量外运、出口。牧草资源丰富的地区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我国南方气候温暖,雨量充足,生长期长,还有近4亿hm2左右的草山、草坡,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草食畜禽的良好场所。但目前这些资源仍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南方的草食畜禽发展缓慢。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坚持农牧结合、农牧并举的发展思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从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出发,以饲料、饲草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手段,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在决不放松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存栏、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努力扩大耗料少、转化率高的家禽和草食家畜饲养规模。逐步降低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提高禽类及草食类畜产品的产量和比重。支持引导发展优质适销的特种经济畜禽,建立我国节粮高效的合理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全面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畜牧业在新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当的生产发展项目及生产规模,将各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效益最佳原则:仔细算账,权衡利弊,讲求最什的经济效益,选择最优的方案。满足消费需求原则:根据市场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及其变化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各种畜产品的生产。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促进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之间,生物因素及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节转化,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畜牧业生产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必须利用和强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才能取得产品。因地制宜原则:生产结构的建立,主导部门的选择,主辅部门的结合,应有利于各地资源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资源的相互利用,有利于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决不可取同一模式,搞一刀切。只有这样,建立的生产结构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保持生态平衡。1.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1.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2.稳定发展禽蛋生产: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逐步调减城郊饲养总量,扩大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积极推动蛋品加工业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由城郊集中饲养向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的转变,由单一鲜蛋供应向鲜蛋与加工蛋品结合的转变。3.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继续加快两大肉牛带的发展,并在农牧结合地区建立第三条肉牛带。通过大力推进牧区架子牛易地育肥,发挥农区与牧区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结合退耕还草、扶贫开发等工作的开展,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发展肉用山羊。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4.加快发展优质禽肉生产:一是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二是生产和加工要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开拓同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现代营销体系,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和拓宽国际市场,
本文标题:第二章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