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货币银行学-南京农业大学,刘
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学习要点:本章主要阐述信用及其形式、信用工具和利息率决定理论。通过本章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了解信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明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的商业信用工具(商业期票和商业汇票)的区别和不同的银行信用工具(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和支票)的区别,进而理解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地位: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3、阐明利息的本质。重点讲述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率变动的渠道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4、使学生掌握当代主要的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模型、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5、结合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实际,讲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一、信用的概念和产生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条件。二、信用的形式(一)高利贷信用高利贷信用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高利贷信用的作用:1、高利贷信用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2、高利贷信用的高利盘剥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高利贷信用既是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催化因素之一,又是新的生产方式的破坏因素之一.(二)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的特点:1、主体:企业2、客体: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和产业周期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商业信用局限性:1、规模的局限性2、方向的限制3、期限的限制(三)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的特点:1、主体:一方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企业和个人2、客体: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的期限可长可短1993-2000年中国银行信用规模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各项贷款(四)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国家的负债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利用国家信用要防止三个问题发生:防止造成收入再分配的不公平;防止出现赤字货币化;防止国债收入使用不当,造成财政更加困难陷入循环发债的不利局面。改革以来我国国家信用规模概况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1981-851986-901991-951996-2000发行额期末余额(五)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1、赊销2、分期付款3、消费信贷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增长0100020003000400019972000住房贷款(亿元)(六)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它本质上是资本输出的一种方式。1、出口信贷2、国际商业银行贷款3、政府贷款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5、国际租赁6、直接投资三、信用工具(一)概述信用工具是具有一定格式并准确记载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偿还日期和偿还额,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能有效约束双方行为的书面信用凭证。(二)短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是指一年期以下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信用证等。1、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1)商业本票:又叫期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凭证。(2)商业汇票: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命令书。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有效。(3)融通票据:是专门为套取资金而签发的票据。通常按汇票产生的程序形成。商业票据经过背书可以转让流通。经过背书的票据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商业票据的持有人还可以用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办理贴现。2、银行票据(1)银行本票: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2)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3、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存款帐户中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支票种类:即期支票、定期支票、记名支票、不记名支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保付支票等4、信用证5、旅行支票(三)长期信用工具又称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面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并能定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四)不定期信用工具是指银行券。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早期的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银行券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票面额是固定的整数;信用基础比较稳固;流通面广。银行券与纸币的区别:1、银行券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是由银行通过票据贴现等信用方式发行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是国家强制发行的。2、银行券是为了代替流通中的商业票据,为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而发行的;纸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3、典型的银行券可以兑现,纸币不能兑现。现代信用货币都是以银行券的形式出现的,由银行发行,并且不能兑现。四、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一)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三)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四)调节经济结构。第二节利息与利息率一、利息的含义及其来源(一)利息的含义1、西方: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2、我国:利息是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二)利息的来源二、利息率及其计算利息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利息率=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利率可分: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利率计算可分:单利法、复利法三、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金供求关系3、预期通货膨胀率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5、国际收支状况6、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四、利率的种类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公定利率2、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4、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5、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6、基准利率和非基准利率五、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利率对资金借贷关系的影响2、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3、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影响4、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5、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6、利率变动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六、利率变动影响经济的渠道第三节利率决定理沦一、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以庞巴维克、费雪及马歇尔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决定了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节欲、等待等因素。在这些因素即定的条件下,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储蓄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利率的比较。只有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利率时,才能导致净投资。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反之则越多。投资函数:I=I(r)DI/dr<o(1)储蓄函数:S=S(r)Ds/dr>o(2)当S>I时,促使利率下降;反之,当S<I时,利率水平便上升。当储蓄者所愿意提供的资金与投资者所愿意借入的资金相等时,利率便达到均衡水平,此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的核心是储蓄=投资。即S(r)=I(r)。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有两个特点:1.古典利率理论是非货币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储蓄与投资的均等决定均衡利率。均衡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储蓄与投资都是实物性的,因此利率为实物利率,或称自然利率。2.古典利率理论是一种局部均衡理论。储蓄与投资的数量都是利率的函数,而与收入无关。利率的变动仅仅影响储蓄与投资,并促使二者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他变量。二、凯思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思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质因素、忍欲和生产力无关,因此利率就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变动的结果.凯思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关系,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所谓“流动性偏好”(或称“灵活偏好”)是指公众愿意持有货币资产的一种心理倾向。人们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收入成正比关系。投机动机则与利率成反比关系。货币总需求量L=L1(Y)十L2(r)。再以Ml表示满足L1的货币供应量,以M2表示满足L2的货币供应量,则货币供给量为M即为M=Ml十M2。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管理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相等时,利率便达到了均衡水平.Md(L)与Ms纳均衡点Q。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如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压低利率,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如图3-2,货币供给从q增加至q′时,利率便从r下降至r1。但是,如果货币的供应量处于q″位置时,这时货币需求曲线呈水平状,表明货币需求无限大,即处于流动性陷阱,即使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利率也不会再降低。三、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有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其基本主张是:利率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而借贷资金的供求既有实物市场的因素又有货币市场的因素,既有存量又包括流量。借贷资金的供给来源包括:(1)总储蓄;(2)窖藏现金的启用(直接增加市场上可贷资金的供给量);(3)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若以Fs表示借贷资金的总供给量,以S表示实物市场上的总储蓄,以△Ms表示货币市场上新增货币量,则Fs=S十△Ms。借贷资金总供给与利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借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1)总投资;(2)新增的窖藏现金量。若以Fd表示借贷资金的总需求,以I表示总投资,以△Md表示窖藏现金的增量,则Fd=I十△Md。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窖藏需求取决于窖藏成本。人们因窖藏现金而丧失的利息收入构成窖藏成本.利息越高,窖藏需求就越少。因此,借贷资金总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利率由借贷资金的总供给曲线又和总需求曲线Fd的均衡点决定。由于Fs和Fd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是不容易的,如在因3-3中I与S、△Ms与△Md的交点往往不在一条线上,二者之间常常存在着差额,但二者的差额间总可以找到一个点,使二者的差额恰好相等,这个点就是Fd与Fs相等的借贷资金供求的均衡点。此点决定的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均衡状态下的市场利率。因此,市场利率I=S决定的自然利率经常是不一致的,但通过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节作用能使自然利率接近或等于市场利率。四、IS-LM模型对于上述借贷资金论,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借贷资金供求均衡时所决定的利率是不稳定的。因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不可能同时达到均衡.I与S,△Ms与△Md的差额恰好相等只是暂时和偶然的情况;第二,上述借贷理论没有考虑收入水平,而收入对于决定利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收入增加时,储蓄和货币需求量都会增加.进而会引起利率的波动。因此,不考虑收入就无法确定利率。只有把收入调整到使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同时均衡时,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均衡利率。也就是说利率与国民收入应该在一般均衡体系下同时决定,相互配合。于是罗伯逊等人借贷资金供求理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改造成著名的IS-LM模型。一般均衡分析法中有两个市场: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物市场上,由于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根据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可以得出一条向下倾斜的IS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实物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条件下的局部均衡点。在货币市场L,由于货币需求L是收入Y和利率r的函数,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而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在
本文标题: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货币银行学-南京农业大学,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