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
共11页第1页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解说有误的一项是(d)A.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B.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但教材可以多样化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D.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只起指导作用,教材的目标与内容不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有关课堂教学改革,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所以,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B.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C.“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课堂教学方法应鼓励百花齐放。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考出好成绩,都应该给予表扬和嘉奖D.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兴趣、价值观等方面3.下列各项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A.教材B.因特网C.实验室D.师生关系4.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并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B.综合实践活动课最终一定要对学生有精确的成果鉴定和水平评价C.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D.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参加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6.在新课标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______而设置的。(b)A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B.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C.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D.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8.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a)A.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B.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C.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D.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生产效益9.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信息素养是(d)A.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B.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C.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D.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2.新的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共11页第2页13.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6.信息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信息的准确性、_客观性__、权威性、_实效性__、_适用性______。1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材注重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_信息活动__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18.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_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_。20.对比《纲要》和新课标,《纲要》中“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是从__工具的选择和使用___入手;新课标中“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是从__问题需求分析___入手,更加切合实际。三、问答题(第21题8分,第22、23题每题6分,共20分)21.新课程倡导新的学生观,提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些提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请任选一个方面,简述你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谈谈工作中应怎样对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以上三个方面,任意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应怎样对待学生:1.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2.尊重学生,民主地对待学生,多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3.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适时恰当的给于引导和帮助。以上三点,答出一点得2分。22.新教材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1)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2)力求启发思考,引导归纳,鼓励尝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3)营造自主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4)注重信息文化修养,全方位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观的培养。(5)提倡批判性思维力,培养信息评价能力23.就新教材中的某一节课,谈谈你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2)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四、教学设计(共30分)课题: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的“一、信息需求的确定,二、信息来源的确定”(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8页至10页)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其突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模式,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共11页第3页2.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如下(C)A.等量换算、编程、图文处理B.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定程序、调试运行C.利用现成软件处理信息、编程解决问题、人工智能技术D.模式识别、OCR、机器翻译3.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有(A)A.手工管理、计算机管理B.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C.超媒体方式、主题树方式D.顺序方式、超链接方式7.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信息素养是(d)A.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B.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C.能辩证的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D.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8.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课标中是如何处理的(c)A.可以开设,但心须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B.学校不能开设课标规定的必修和选修模块以外的内容。C.可以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D.由学生自主学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教材注重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__信息活动_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2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___自我设计__;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_特色__发展。3.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_活动____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___思想__和方法。4.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网络检索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阅读法、文献法、访谈法、视听法、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遥感遥测法6.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体现了信息的_可存储性_,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体现了信息的_可传递性__。三、间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促进学生的发展(2)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2.写出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或《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各节分别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哪些内容。2.新教材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1)营造信息文化环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共11页第4页(2)力求启发思考,引导归纳,鼓励尝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3)营造自主学习,独立实践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4)注重信息文化修养,全方位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观的培养。(5)提倡批判性思维力,培养信息评价能力3.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答:“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2分)。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1分)。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分)四、教学设计(共25分)(下面两个课题,任选其一)课题一: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第四节循环结构中的“活动一用For…Next语句实现循环结构”(74页至76页)。课题二:选修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章走进多媒体技术第二节体验多媒体技术(7页至11页)。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四、教学设计(共20分)课题:第二章《信息获取》中的“四、信息价值的判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23页至24页)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1)课标解读;(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编者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了,目前,初中和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信息技术教育高级研修班”会议上,苗逢春博士介绍了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特别是对新课标中小学、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这里,我们对苗博士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共11页第5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共11页第6页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考试教师试题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