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以人性为基点的社会道德建设
1以人性为基点的社会道德建设朱春花(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基础教学部,太原030000)1摘要:文章旨在重新梳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得出人性是道德的主观基础。人性具有三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社会道德失范和混乱的原因,并提出和谐社会视野下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最终达到提高个体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伦理秩序的目的。关键词:人性;道德;道德建设一、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一)人性的本质人性即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类作为类存在和社会存在所具有的本质特性。道德是人的存在产物,没有人类存在,道德也无从谈起。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曾指出:人的行为首先受制于人的本性发展,因而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首先是对人的本性的调控或引导,故尔,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控制人的本性。所以,重新认识人性是理解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人性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就人性的质之有无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人性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同样具有利己与利他及害己与害他四种行为目的,都同样有引发这些行为目的的自爱心、自恨心、恨人之心、爱人之心及完善自我品德之心。这是必然的、普遍的、不变的、不能自由选择的,因而是人性的体。但是,每个人的这些目的和心理,就其量的多少来说,却是各不相同的、特殊的、偶然的、变化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因而是人性的用。人性是体与用、内容与形式、不变与可变的统一体,是伦理学对其研究的意义所在。根据此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并使优良的道德规范得以实现。以道德之真正目的、优良的道德终极标准为尺度,来衡量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之善恶,从中推导、制定出伦理行为之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规范。人性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人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从事劳动实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活动的人,既要和自然发生关系,又要彼此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方式,这种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的本性。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不断变化的,从来就没有抽象的和永恒不变的人性,它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性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可变的。(二)人性是道德的主体基础经济基础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客观基础。人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人性构成伦理学的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道德是人的道德,因而必然要由人作为载体和主体。道德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并且要由人去自觉地认识,自主地实践。离开了人,道德将变得毫无意义。人性及他们的需要是人创造并实践道德的原初动力,人性是道德由社会关系的他律向个体能动的自律转化的中介。离开了这个主体基础和中介,道德将永远处在自在的彼岸,而不能进入自为阶段,也不能形成其现实运动,也不会发挥其现实的社会作用。有了人性这个中介和主体基础,就使道德不仅是不得不为之的他律责任,而且是主体乐意为之的自律和爱好了。人性就成为“要你做”到“我要做”的中介和基础。1作者简介:朱春花(1982—)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伦理学。2人性的社会属性是人的道德的社会价值、社会制约、社会责任的根源。人性的精神属性则是人的道德行为、道德价值的直接的主体根据和能动根源。人性首先表现为其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性欲、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对这些基本需要的意识和欲求必然外化为人们的物质利益及其追求。这种利益与追求成为人们道德实践的最初始的动力机制。人的社会属性使人的道德需要成为必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绝对依赖于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的生活是一个以合作为基础的有序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包括道德在内的行为规范的保证,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个体对社会的依赖就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依赖。依赖即需要,因此,人的道德需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要求。另外,人类的共生依存性不仅意味着人要认同和接受社会道德规则,以便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而且还意味着人秉承着亲和心理,以群聚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这些直接成为人的道德需要的生长土壤。人性中的社会性还表现为人际关系中的交往性。人是合群的社会动物,合群需要直接表现为交往的需要,交往是人性的要求和反映。人的交往性对人的道德需要的意义在于交往的需要是道德需要产生的直接动力。人的道德需要是人的交往本性的必然结果。人性是道德的重要因素。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发展都应该考虑到人性,而不是与人性相逆。人的本性是道德发生和实践的着力点,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不但要丰富人的社会性,还要弘扬人的主体性,不断使道德超越人的本性,让理性约束本能,让人性朝更光明的方向发展,让我们不仅仅是成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性完善的人。二、当前道德建设的困境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明显把关注重心放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上,拥有金钱和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奢侈腐败、以强欺弱、收入差距过大等不公现象不断凸现,社会信任度出现大幅度下滑。很多人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社会责任不明确,对社会道德价值认同度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离。这些都容易引起社会道德危机和困境。道德思想层面表现:个体道德意识的强化与道德认同感的弱化并存,那些在行为中显现出善恶颠倒、美丑不分的人不是对道德规范一无所知,而是因为他们在对生活的选择中放弃了道德,道德规范无法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扎根,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面对利益引诱加大的情况,人们是无法接受和遵循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内在的道德信仰因此也开始呈现出落差与断裂,道德失范成为一种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大量的社会问题就容易产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将会承受强烈的震荡,这些都将极大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社会转型导致的新旧道德观念并存的局面却引发了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要面临无数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否则就会面临束手无策,寸步难行。然而,由于可供人们使用的道德评价尺度具有多样性,缺乏统一性,由此就使道德评价和行为选择成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的普遍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评价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似乎个人做出任何价值选择都是合理的,都可以为之进行辩护。道德规范的能力越来越弱化了。道德行为方面表现:社会公德淡漠。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那种对公共道德的排斥和蔑视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见。人们对那些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规则熟视无睹,甚至故意破坏这些规则。职业道德匮乏。社会转型时期职业人所拥有的“责、权、利”失去平衡,即职业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往往持漠视态度,没有履行其职责范围内本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对“权”和“利”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想方设法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利,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损害。经济信用缺失,经济主体从个人所处的利益关系出发在市场经3济的活动中,违反、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自愿诚信的基本道德原则,制造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诋毁、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侵犯他人的经济利益;破坏自由公平交易的原则,引诱、胁迫他人进行非法集资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此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贿赂互利,钱权交易等诚信缺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价值的追求上重利轻义,重视物质利益、轻视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的价值,把追求金钱以及物质享受当做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信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道德价值实现层面的困境表现在:传统道德价值与现代道德价值的碰撞。个体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与社会道德价值主导性的矛盾。社会角色的变动和转换与道德价值实现的矛盾。经济、科技价值对道德价值的影响。三、以人性为基点的社会道德建设思路社会道德建设主旨是在不断推进人的自由解放过程中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利益矛盾,正视人性、发掘人性进而分析人性,是当前我国社会进行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要求。引导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整合现有道德观念,建立一套适应当前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一)满足人性的自然需求。人性的自然需求的满足方式随着社会结构不同而不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日益丰富,这不断刺激和改变着人的自然需求。发展这种自然需求,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符合人性的价值目标、符合人的尊严、符合时代文明的发展步伐。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人被自然需求所激发的积极性体现在追求个人利益上,既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求,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要防止极端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要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二)满足人性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增强人的主体性,在个人的社会活动中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但人性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活动中所激发出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要受到一定方式制约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地自主选择任何行为,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能动性。它们一方面要受制于经济规律和法律等外在强制性的约束,另一方面要受制于道德等内在自觉的约束。对人性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进行合理的引导,使个人自主的活动行为既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整个社会利益,从而最终使人性趋于完善。增强人的平等性与自我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平等观念得到强化。人们开始追求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评判性和自觉性有所提高,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人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注重个人的成长设计,崇尚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增强人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一是与外界交往的无限延伸,如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我们处在非常优越的地位,能够坐在家里而知晓天下事。二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我们现在能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全世界,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攫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宽容的社会道德舆论环境又给了人们宽松的氛围,人们能随时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顺应和接受社会改革,不断调整、修正自我,确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的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思维敏捷,求知求真的欲望很强,善于捕捉社会的发展变化、机遇及动向,关注高新知识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并自觉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大家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方式变得多元化、开放化、现代化。增强个人发展的全面性,需要充分发展人的能力。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时代发展和社4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道德建设中,在对待道德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只是强调道德对人的束缚、制约、规范作用,而忽视道德对于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由进取的意义。当然,道德对人的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规范作用,但这种制约和规范作用应该立足于社会实际,应成为符合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的东西,为社会的每个成员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为每个人的自由进取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大学版社,2005.[3]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4]刘东锋.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道德建设—以人性和欲望为基点[J].学术论坛,2007,3.[5]黄明理.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本文标题:以人性为基点的社会道德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4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