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摘要:新课程重视教学的精心预设,倡导并追求动态生成性教学。然而,现实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但我们注意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带来教学预设与生成深刻的革命性变化。那么,依托教育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寻求课堂生成,碰撞学生思维火花,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开启学生思维之窗。在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理论、技术、资源、方法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中预设与生成的调查,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系统探索了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科学规律,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形成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进而增强了教师生成意识,提高了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关健词:信息化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问题对策一、研究的萌生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改和课改的重头戏。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与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行为的反思,形成了对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三点认识而萌生了研究冲动。——新课程重视教学的精心预设,倡导并追求动态生成性教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备课成为教师上课前的必修课。然而,“照本宣科”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学中使用的教案。其次,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现实教师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驾驭能力,要不按照精心“预设”亦步亦趋,唯恐学生节外生枝;要不为了生成,被学生毫无意义的问牵着鼻子着。老师手中的课堂教学依然是一张过时的旧船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成。——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带来教学预设与生成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为我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光明之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以教育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生成性教学,让师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力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理论的进一步研究,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预设与生成的科学规律,并能把握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对于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的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一)对课题的界定与解说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是课前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事先预见与对策的准备。通俗地讲,就是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设计不同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托网络资源,侧重学法指导、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策略,媒体更加丰富。除传统媒体外,还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等,强调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和谐统一。预设包括两个基本问题,既面对教材、面对学生教师应考虑:学什么与怎样学的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因而,预设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二)立题的理论依据分析1、课题依据:(1)、理论依据①新课程的预设观和生成观新课程的预设观认为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需要对个体生命与班级生命的真实了解,并在此了解的基础上,谋划最切实际、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这种预案的价值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生成观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②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内涵。本课题研究所体现的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教师在预设时从过去的“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预设,从而使预设充满弹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有选择和创造生成的自由。生成性课堂教学预设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顺应—同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丰富的。③现代技术运用的方法论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④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有三个基本原理:A.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没有信息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一个控制系统,无论是物理系统、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其信息通道必然是一个闭合回路。既有控制部分的控制信息输入到受控部分,也有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生成性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信息输出和控制的一个闭合回路。B.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系统开放即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必要条件;“涨落”指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离,是实际存在的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而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生成性教学设计是具有开放性的,是在破坏这种平衡态的目的下而设计的。C.整体原理。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整体联系,没有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一个系统作为整体有内部结构和系统的“边界”组成,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整等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E整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的总和∑E联。公式表示为:E整=∑E部+∑E联⑤教学设计理论美国学者肯普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它也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和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在此理论基础上,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和拉根认为,所谓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本课题中就是把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设计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新的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理论、技术、资源、方法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中预设与生成的调查,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系统探索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科学规律,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形成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进而增强教师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2、研究内容(1)预设、生成的理性认识的深化研究。(2)新课改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研究。(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规律研究。(4)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的对策研究。(四)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1、研究思路依托教育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寻求课堂生成,碰撞学生思维火花,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开启学生思维之窗。2、研究方法(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2)用调查法与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分析法相结合,调查、收集、了解、分析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现状和问题、预设与生成理论研究实践情况、成果和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和有力支撑。(3)用行动法和个案法相结合,针对调查中对上述诸方面现状与问题的了解和把握,探索预设与生成的规律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4)用经验总结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把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实践中观察到的教与学现象、教与学事实等感性,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展开反思,激活灵性,总结上升为理性,最终形成成果。(五)各阶段研究工作要点本课题研究从三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作为跟踪研究对象,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全年级和全校各年级。周期四年半,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1月至6月)1、搜索分析资料,确定研究选题,精心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参研人员共同解读与界定课题,领会研究主旨及其研究价值。3、组织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分析在研究中具体应用的针对性。4、开展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1、探讨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预设
本文标题: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13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