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本章学习内容与其他章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能的增强,还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都需要通过具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才能实现;而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一、本章内容与结构及其要点(一)内容与结构本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学会一定负荷的自我检测等内容。具体内容结构如下:(二)内容要点本章主要包括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学会一定负荷的自我检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主要介绍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并设置了学生简单自我评价体育参与性的问卷。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主要介绍了六项原则,并设置了学生简单评价其体育锻炼科学性、卫生性的相应问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主要介绍了运动负荷的概念,超量恢复的原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休息的必要性,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注意问题。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介绍了心率、脉率的概念及他们与运动的关系、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简易判断运动负荷方法等。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了解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根据实际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2.使学生理解科学健身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健身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锻炼意识,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3.使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运动与休息的关系;自觉养成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运动后积极休息的良好习惯。4.学生了解脉搏和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和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四、内容与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可共安排3学时进行讲授,在初中3学年的教学中,每个学年安排1学时。建议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体育锻炼重在参与”,教学形式要注意把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讨论结合起来;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教学形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和“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本章教学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的结合,同时,还要注意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的结合,在掌握了有关运动负荷检测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课的教学中进行测量脉率的实践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内容教学形式参考课时体育锻炼重在参与讲授与讨论结合1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讲授与讨论结合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讲授和自学结合、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操作结合1五、教学建议(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教学时可在学生预习看书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有关问题导入知识点内容的教学。1.知识点知识点①──“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体育格言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提出的,但对“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样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道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主张通过运动增进健康而养生的观念已成为当时非常有代表性的养生保健思想,如荀子在其《天论》中曾指出:“养备而动时,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种运动健身的朴素观念是古代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后来得到了现代学实验的验证。教材附栏中所设限制小动物运动的科学实验,就是为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向学生说明“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知识点②──“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该知识点从古人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和现代人对体育锻炼功能总结这两个角度,由远及近地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远在上古时期,古希腊人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就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因此他们从人类的“强壮”、“审美”、“智慧”发展三个方面说明跑步的锻炼价值。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具有强健身心,促进人的社会化等多种功能,能全面增进人的健康,使人充满生命活力。知识点③──“体育锻炼重在参与”。该知识点的教学一方面应使学生明了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理解,重在参与还是一种重要的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并不是说取胜不重要,而是说参加和取胜都重要,但两者比较而言,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种体育精神实际上是倡导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它可以迁移到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知识点④──“创设锻炼方法”。这部分内容与发展体能等章节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运动条件,创设一些实用的体育锻炼方法,意在通过这类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创造意识及其能力。2.教学提示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益处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体育锻炼的多种功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因此上述知识点主要立足于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具体阐述时,具有从古到今、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实验验证两方面说明问题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益处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奠定基础。在实施教学时,应注意讲授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法的结合。在导入教学时,可先通过设问、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如提出“参加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参加体育锻炼是否会影响文化学习?”、“如果我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缺少了体力活动将会怎样呢?”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讲解。在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益处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否说取胜就不重要呢?”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进而将教学自然地转入到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现状的自我分析和评价上来。如教师可用如下语言和问题引导学生:“既然大家都已知道了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道理,就应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那么你的体育参与性怎么样呢?请大家参考教科书中所列的10个问题,对自己的体育参与性进行如实的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在学生评价自己体育参与性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课外能否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能否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创意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激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参加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并注意养成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3.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动以养生的思想动以养生的思想(利用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是中国古代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朴素的体育观念。《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陶唐氏(即阴康氏)只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段记载表明,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某些身体活动,具有保健祛病的作用,从而较早地运用体育的方法防病治病、增进健康。后来,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人们对运动健身的朴素认识进行了总结。进而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论断,启示人们活动肢体、进行运动的重要,以使人们经常活动身体,保持健康。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针对当时“天命论”的谬说,明确提出:“养备而动时,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了人的健康与天命、养生和运动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种“动以强身”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成为非常有代表性的养生思想,它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是我国古代养生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所说“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非常相近。(2)运动剥夺实验为了研究运动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曾做过限制人运动的科学实验:将若干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被试在20天里一直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二组被试也接受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该组被试每天躺着时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次。20天后,第一组被试感到头昏眼花、四肢乏力、心慌气短、肌肉酸痛和不想吃饭。第二组被试依然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身体反应也没有第一组被试那样剧烈。这一实验表明,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得少,生命力就脆弱。要保持健康和生命力,就应进行有规律的运动。(3)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参加比取胜更重要是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先生所倡导的一种奥运精神。应该说明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说参加重要而取胜不重要,而是说参加和取胜都很重要,但两者比较起来,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考察这一名言的由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句名言所包涵的体育精神。1907年,在美国圣保罗组织的一次运动员授奖大会上,宾夕法尼亚大主教十分中肯地告诫大家:“对奥运会来说,参加比取胜更为重要”。对此,顾拜旦先生感触很深。其后,他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举行的一次招待宴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二)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主要讲述了科学锻炼的有关原理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属于比较理性的体育知识学习范畴,它对学生合理地参加运动、科学地健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课的内容学生基本能够看懂,但对一些原则中包含的知识点不一定能够真正领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讲述说明。1.知识点知识点①──了解自己、实事求是。该原则学生基本可以理解,但在指导时应注意向学生强调: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是科学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重要前提;并举例说明脱离自己实际锻炼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学生树立关注自己健康状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知识点②──树立目标、积极进取。该原则与“体育与心理健康”一节中的“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在知识上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理解上并不太难,但学生可能对树立目标对于激发自身锻炼动机的意义及其原理并不清楚。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树立锻炼目标的重要性,并结合心理学的有关动机理论说明树立目标的必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觉树立体育锻炼目标。知识点③──全面锻炼、注重实效。该原则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根据有关生理学的理论向学生解释说明,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各部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的基本规律,并说明各种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殊的锻炼效果和身心具健的重要性,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全面锻炼的重要性,进而树立全面锻炼、身心协调发展的意识。知识点④──运动有恒、坚持经常。该原则讲述时,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用进废退”的原理;另一方面应说明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锻炼意志、全面增进健康等方面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道理,进而树立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自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知识点⑤──运动有度、循序渐进。该原则主要讲述了体育锻炼过程中合理安排负荷的必要性和锻炼效果获得的渐进性。学生对该原则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应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解释说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和逐步提高运动负荷的规律性,引导学生树立“运动有度、循序渐进”的意识。知识点⑥─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至九年级体育教师用书-第二章-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5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