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影片《西线无战事》赏析
影片《西线无战事》赏析[摘要]《西线无战事》由路易?迈斯东执导,卢?艾尔斯主演,曾获得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它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帝国主义为战争戴上的“神圣”光环。影片根据德国著名作家雷马克的现代主义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视角揭露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单纯地从人的生命价值角度出发展现战争对生命和人性的摧残与毁灭,使观众摆脱了国家意志的“控制”。同时,强烈地批判了以“英雄主义”之名煽动人们参加非正义战争的行为。[关键词]电影;《西线无战事》;现代主义;悲剧崇拜英雄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英雄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的集中体现。然而,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之后,英雄主义逐渐脱离了民众,被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甚至被统治者或独裁者当作政治工具。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赫然写着的“西线无战事”五个字是对这场具有欺骗性的战争最大的讽刺。影片中那触目惊心的悲惨场景让观众不寒而栗,士兵们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恐惧、焦虑、迷茫、绝望不禁引起观众沉思:英雄是什么?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战争到底是为谁而战?一、影片《西线无战事》故事梗概《西线无战事》由路易?迈斯东执导,卢?艾尔斯主演,曾获得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它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帝国主义为战争戴上的“神圣”光环,谴责了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反战电影之一。影片的主人公保尔是一名年仅19岁的青年学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英雄。这时,德国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敌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德国政府为了扩充兵力,以“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等响亮的口号号召青年学生投身战场、报效祖国。保尔在教师的煽动下,自告奋勇地报了名。受蒙蔽的保尔就这样离开了家乡和亲人去参加战争,同行的还有他的几个青年朋友凯姆利希、穆勒和贝姆。保尔和朋友一到训练基地,就开始了紧张、严酷的训练。教官史托斯为了把他们训练成“真正的德国士兵”,对他们进行了“魔鬼式”训练。保尔和朋友们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这时,保尔才发现原来他们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了。很快,保尔和他的朋友们就被派到西线作战。他们一到战场就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袭击。还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的他们被轰隆隆的炮火声吓得惊慌失措,有的哭了,还有的甚至吓尿了裤子。班长卡钦斯基是个好人,他对新兵十分照顾,不但安慰保尔和他的朋友们,还教他们如何在战场上生存下去。于是,他们大喊着“冲啊,杀啊”奔向了战场。渐渐地,他们明白了:要想在战场上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杀敌。即使你不杀他们,他们也会杀了你。原本就患有臆症的贝姆忍受不了长时间的恐惧和高度紧张最后发疯了。凯姆利希也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双腿,最后失去了生命。穆勒也死于化学毒气。面对死亡,保尔不禁在想他到底为什么打仗?保尔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康复后被准许回家休养。在家中,当他看到放在玻璃匣子中的蝴蝶时,竟感到十分陌生。那原本是他亲手收集的。归队那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还在煽动学生参军,感到十分厌恶。保尔回到部队后发现原来的老兵中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其他的战友都在他休假的这段日子牺牲了。部队里来了许多新兵,他们都和年轻时的保尔一样天真、稚嫩。保尔跑出连队去找老班长。正当两个人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时,一架轰炸机投下来一枚炸弹,弹片击中了老班长。保尔费尽力气把老班长背到医院,可惜老班长已经死了。一天,西线风平浪静。保尔在战壕里发现了一只蝴蝶,像极了他玻璃匣子里的蝴蝶。保尔忍不住爬出战壕去追蝴蝶。不料,被流弹击中身亡。然而,这天的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赫然写着“西线无战事”。二、《西线无战事》的现代主义特征(一)关注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影片对士兵的精神健康状况十分关注。血肉横飞、炮弹不止、战友伤亡这一切的血腥、杀戮、死亡的景象给士兵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尤其是刚入伍的新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恐惧而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以致最后精神失常或患上各种形式的恐惧症。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精神失常的士兵是克罗普。他在探望身负重伤且即将死去的战友克默里希后受到强烈的刺激。惊慌失措的克罗普不知道如何发泄自己的情绪,他发了狂一样地踩着地上的香烟,一边踩一边骂。影片中出现的第二个精神受刺激的士兵是一名新兵。他被炮火吓得大小便失禁。让观众感触最深的是“掩蔽壕恐惧症”的发作。面对猛烈的炮火,士兵们感到极度的不安与恐惧,以至于失去理智。他们迫切地希望逃出去,远离炮火的袭击。然而,在没有掩蔽的情况下逃生的结果只会是送死。经验丰富的老兵只能用暴力阻止他们。贝格儿在被敌人包围的瞬间失去了理智,他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只为了枪毙一条受伤的通讯犬。影片的主人公保尔在战场上第一次杀人后,那种恐惧和愧疚的感觉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呈现给了观众。影片把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观众对士兵的同情,进而指责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二)反映人性的异化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逐渐将士兵的人性异化,最终使其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人性异化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排斥人性、萌发兽性、彻底变成战争机器三个阶段。新兵入伍都必须经过练兵场上的“地狱式”训练。老兵如恶魔般训练甚至虐待新兵,使新兵开始憎恨老兵、憎恨训练、憎恨战争。然而,他们又不得不服从老兵的“虐待”,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经过这残酷的训练,即使到了战场,也只能当敌人的炮灰。于是,他们逐渐变得凶狠、残忍、冷酷,以至于最后麻木。感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他们只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人性在他们身上一点点地流失。战场上的血腥与残酷,让士兵们感到震惊、恐惧。然而他们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逃跑。面对危险,为了生存他们只知道反抗。在战场上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着手中的武器杀敌杀敌再杀敌。兽性在他们的身体里萌发,他们像野兽一样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在这里没有内疚、没有怜悯、没有同情,一切有关人性的东西在这里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血腥和杀戮,人性已被兽性吞噬。只有不断地杀人才能保命,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这已经成为每一个有过战争经验的士兵的生存法则。于是,他们最终沦为杀人不眨眼的战争机器。他们有如机械般行走在战场上,拿着手中的武器近乎疯狂地进行杀戮。他们已经变得毫无人性可言,用“行尸走肉”四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三)重视通过心理描写间接反映现实影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用独特的影视语言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影片主人公保尔为例,保尔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内心感到十分孤独。当他在熟睡中被引爆装置惊醒后,竟产生了幻觉。他仿佛回到了婴儿时期,躺在小小的摇篮里,等着妈妈温情的话语。影片通过保尔幻觉中这一幕感人的画面,反映了保尔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同时反映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此外,影片还利用外界的自然景物反衬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士兵在黑暗中躲避炮火攻击的场景为例,在一片黑暗中,士兵无法辨别方向,也找不到掩体,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乱撞。士兵们已经被恐惧和焦虑逼得几近疯狂。影片除了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表达士兵这种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感受,同时还用电影技巧把四周黑暗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黑暗的景象更加衬托出士兵恐惧和焦虑的心理。三、影片的悲剧性与启示《西线无战事》原著的作者雷马克曾是战斗在西线战壕里的一名士兵。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他先后五次受伤。战争结束了,但雷马克却永远也摆脱不掉战争的“梦魇”。他根据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创作了这部控诉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并带有反战倾向的小说。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被德国法西斯统治者列为“禁书”,并全部烧毁,而雷马克本人也被剥夺了国籍,潜逃国外。无疑,西线战壕生活给了雷马克创作《西线无战事》的灵感,同时它也是雷马克进行创作的基础。然而,换一个角度思考,《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其实是残酷的战争和恐怖的死亡留给雷马克的“后遗症”,是雷马克那段悲剧岁月的产物。电影《西线无战事》把那个富有悲剧色彩的战争故事搬上了银幕,“血淋淋”地摆在了观众眼前,让观众为之作呕,为之震惊,进而陷入深深的反思中。“死人”“墓地”“棺材”都被人们视为不吉利的东西。生活中,人们十分忌讳看到这些东西。而在影片中,这些东西反复出现,再寻常不过了。比如,影片中有一段描写士兵突遇炮火猛烈袭击。当时,四周除了坟丘和公墓,没有其他掩体,士兵们只能躲在坟丘后面。炮弹爆炸发出的火焰把整个公墓都照亮了。主人公躲进一个被炸开的大坑,听到炮弹声就紧张地随手抓了个东西掩盖身体,没想到抓的是死人的胳膊。一口棺材被炸得飞了起来,最后砸到一个活人的胳膊上。到最后公墓被炮火炸成了一片废墟,死人和棺材被炸得到处都是。影片中除了这些悲剧性的战争场景,还演绎了战争给士兵人生及人性造成的悲剧。残酷的战争摧毁了士兵的人性,使他们如野兽、如魔鬼般凶狠、残忍、冷酷。只要敌方士兵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毫不留情地把他杀死。一个年轻的敌兵被“我们”抓住,他举起双手表示投降,手里却还握着一把枪。“我们”当中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否会开枪,一锹下去就把他的脸劈开了。影片中的士兵已经失去了人性,野兽般的生存本能使他们不假思索就将敌人置之死地。战争的残酷不仅存在于战场上,在战俘营中也随处可见。影片中,那些德国战俘营房里的俘虏为了生存,从厨房的垃圾桶里捡又臭又脏的垃圾充饥。甘蓝皮、发霉的面包皮都是他们得来不易的“美食”。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俘虏在这恶劣的条件中死去。如果说战争造成的悲剧就是死亡,那么让在战争中免于死亡的人如死人般活着才是战争带给人们最大的悲剧。影片的主人公保尔休假时回到家里,看到自己从前收藏的彩色蝴蝶竟然感到十分陌生。家里原先熟悉的一切不能给他安全感,反而带给他一种陌生感。他再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了。电车的声音在他听来竟然是呼啸而来的手榴弹。保尔已经属于战场,即使离开,战争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将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四、结语《西线无战事》不仅展现了战争中疯狂的杀戮和士兵伤亡时血腥的场景,同时也关注了无情的战争对士兵们人性的异化和士兵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健康状况,揭露了非正义战争的欺骗性和罪恶本质及对士兵原本充满理想和希望的人生的毁灭。战争对于像“保尔”这样的普通人而言是那么荒谬,它不仅摧毁了人的生命,还摧毁了人的精神,摧毁了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滑稽的是,正当人们沉浸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导致了历史悲剧的重演。战争又将血腥、杀戮、罪恶带入了人们的生活。直至今日,战争对人们造成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如果历史能够开动和平的“巨轮”滚滚前行,那么悲剧将不会重演,我们也不必反思。[参考文献][1]吴未意.《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更具代表性之作――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相比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01).[2]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王小平.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论严歌苓的“穗子”书写[J].华文文学,2006(02).[4]龚倩倩.一战作为记忆场所――以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为例[J].外国语文,2011(07).[5][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王景明(1978―),男,河南新野人,硕士,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美文学。
本文标题:影片《西线无战事》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01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