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净水处理设备的研究成果介绍
净水处理设备介绍与工艺流程分析资料下载——该技术资料由莱特莱德长春净水处理设备厂家提供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人类所面临的第二大危机。目前在我国,随着工业,特别是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杀虫剂及除草剂等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有机化合物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各种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就直接进入水体,水源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然而,现有条件下的水厂广泛使用的传统制水工艺已很难达到日益提高的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水的安全性因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就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去除和控制而言,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衡量是影响它的两个重要因素。试图以饮用水中的有机物为研究对象,从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两个角度,对有机物的衡量指标、去除机制及规律展开论述。从来源来看,水源水中的有机物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有机物,是自然环境的代谢产物,包括腐殖质、微生物分泌物、溶解的植物组织及动物的废弃物等。另一类是人工合成有机物,包括农药、工业废弃物等。研究结果显示,饮用水中有机物具有众多的危害作用:(1)部分有机物为高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或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致癌性、生殖毒性、性等危害,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威胁;(2)部分有机物为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在加氯消毒过程中可形成具有毒性的卤代有机化合物,进而危害人体健康;(3)饮用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将对给水管网和管网水质产生危害。这其中的第三类危害已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对欧洲的277起水生疾病的调查表明,由于管网系统微生物再生长而导致的水生疾病占43%,我国对供水量占全国42.44%的36个城市调查结果表明:出厂水中细菌总数仅为6.6个/L,而在管网水中已上升到29.2个/L。常规净水工艺中,一般采用加氯消毒并保持管网内一定的余氛含量来控制细菌生长,但现有研究表明部分细菌或大肠杆菌在经过氯消毒过程后,能在管网中修复、重新生长;并且当出厂水中营养物质浓度足够高时,即使加大投氯量,也很难抑制细菌的生长。大量针对给水管网内生物膜的生长、管网水细菌再生长和大肠杆菌爆发的研究表明:出厂水中存在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M)是管网中异养细菌重新生长的主要原因,并为此提出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概念。如前面所述,由于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在管网破坏、水质污染以及最终的人体健康上存在着众多的危害,为了减少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小其危害性,人们必须在如何控制和去除上狠下工夫。其中,净水工艺便是实现有机物的控制和去除的重要环节。在此,列举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净水工艺,简单探讨一下其相应的去除机制。(一)常规及其强化工艺现有水厂常规净水工艺一般由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和加氯消毒四部分组成,形成于上世纪初,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被广泛采用。然而,常规工艺处理出水在水质生物稳定性方面难以确保,因此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二)生物(预)处理饮用水生物处理是指借助于微生物群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有效去除。生物氧化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包括:(l)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直接降解;(2)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作用;(3)生物吸附絮凝作用。目前,采用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提高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并可减少后续消毒剂的用量,因而已成为给水处理中备受关注的工艺方法。
本文标题:净水处理设备的研究成果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80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