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第一组1文言文两则学弈目标设定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2.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预设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激发兴趣,回忆导入文言文是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是使用文言文。我们曾经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让我们回忆一下《伯牙绝弦》的学法吧!2.学生回忆说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并以课件出示。3.今天,我们运用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生齐读课题。。4.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或者你在预习的时候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25.师介绍或者学生介绍:《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作者是孟子,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6.根据课前的收集,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孟子的资料?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老师读时有什么特点。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二)汇报解疑1.课件出示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1)学生自读句子,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根据理解再读句子,试着给句子划分节奏。(2)指名读句子,师纠正,读出正确的停顿:思/援弓缴/而射之。(3)齐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一起来读,还读的不好的同学也努力地把这句读好,齐读!)(4)学生小结学法,师给予补充。2.课件出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根据上面学法,小组自主学习。3(2)指名汇报句子的意思,理解整个句子为设问句,指名读,自评,他评。(3)男生读前句(反问语气),女生读后半句(肯定语气)。(4)齐读。3.出示剩余的句子,根据学法,小组学习。4.学生反馈。5.在理解全文意思后,请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文中二人学习时不同的态度。6.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全文的意思,再来理解文中几个“之”就不难了。(1)以课件出示练习:“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2)指名反馈“之”的意思。7.学生总结学法,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对于一字多义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对字词的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讨论明理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2.引导学生用原文来表达。(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四)、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抒发真情。1.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4历吗?结果怎样?(学生交流,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的重要性。)2.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五)熟读成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文言文就像古诗一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意境优美,你们想不想背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1.根据你的理解反复诵读,指名读课文,他读得怎样?(哪里值得你学习,哪里你认为不够,该怎样读?)2.配乐朗读,指名,男女生分读,齐读,试背。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课堂小结: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同学们,弈秋诲二人弈,一人,惟;一人,一心,。则前者(强、胜),后者(弱、败)也。2.学了这篇文言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五、作业超市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给你的身边的人听。2、运用这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课外的文言文。六、板书设计:一人专心致志(成功)课后记:5两小儿辩日目标设定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预设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一、复习整理,交流质疑(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4.交流质疑: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6“/”。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通读课文,了解句意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a.问其故。b.及其日中如探汤。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孰为汝多知?(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7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6.分组齐读3、4小节。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二)研读课文,感悟寓意。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4.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8五、作业超市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抄一抄背一背。2.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3.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板书设计:日初出日中一儿:近(大)远(小)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一儿:远(凉)近(热)课后记:2匆匆目标设定1、会写“挪、蒸”两个生字,正确读写“涔涔、潸潸”等词语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9预设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学流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谈话启发,唤醒已有的生命体验师板书:“勿”,读什么?什么意思?板书:“匆”,读什么?“匆匆”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没有匆匆过?(生畅谈)课文里说什么“匆匆”?同学们,你认为时间是什么?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用一个打比方来说说。2.师过渡语:同学们对时间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好!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4岁时写下《匆匆》这篇文章,他对时间又有一番怎样的感悟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匆匆,感受岁月的脚步。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潸”的读音。(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10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四、整体切入,局部赏读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整体切入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都从哪些事物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2.引导交流,师生总结,形成板书课文结构图。(二)局部赏读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1)引导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3)重点句子点拨: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c.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方11法,理解第二自然段。(2)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a.“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b.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
本文标题: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