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执教人备课时间NO.1课题位置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培养学生观察和协作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情境问题我们全班有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二、新授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签字人签字时间执教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3、练习:(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4、教学例2(1)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三、巩固练习四、小结、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4、6题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分层作业必做题:练习一第1、2、5、7、8题。选作题: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执教人备课时间NO.2课题位置课型练习学习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用两个数据确定。2、学生能根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3、培养学生观察和协作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复习回顾学生自读教材,举例说明位置的用法和意义。二、想一想,填一填。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3、如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记为(,)。4、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3题图4题图签字人签字时间执教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三、对号入座。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A、(4,4)B、(4,5)C、(5,4)D、(3,3)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A、(5,1)B、(1,1)C、(7,1)D、(3,3)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A、(5,2)B、(4,3)C、(3,2)D、(4,1)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A、锐角B、钝角C、直角D、等腰四、课堂小结无、布置作业1题图2题图分层作业必做题:解决应用问题选作题: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执教人备课时间NO.3课题分数乘整数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问题导入1.出示复习题。(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2)计算:61+62+63=103+103+103=2.引出课题。103+103+103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二、新授1、利用103+103+103教学分数乘法。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签字人签字时间执教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103×3)(3)103+103+103=9,那么103+103+103=103×3,所以103×3=____________=9。同学们想想看,103×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3、教学例2三、巩固练习四、总结布置作业分层作业必做题:练习二第1、2、4题选做题: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112112112执教人备课时间NO.4课题一个数乘分数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问题导入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101×585×173×2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新授1、教学例3(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51,41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51×4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51,第二步再涂出41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51的41,由此得出51×41这个乘法算式表示“51的41是多少?”签字人签字时间执教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51×41=201,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51×41=4511=201。(4)提出问题:43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6、9题四、讨论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五、布置作业4、教学例4(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03×32。(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分层作业必做题:练习二第3、7、8、10题选做题: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103×32=31023=511151执教人备课时间NO.5课题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一、复习回顾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1)36×2+15(2)5×6+7×3(3)15×(34-27)二、新授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1)154+53×97(2)53×94-51(3)85(-)21×32(4)229×31+52签字人签字时间执教时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0.36×101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2)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三、讨论总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4、教学例6(1)出示:53×61×5,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2)出示:101(+)41×4,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101×4和41×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分层作业必做题:练习三第1、3、6题选做题: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六年级数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3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