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学院名称:商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12金融1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请准确填写导师职称)二〇一五年十月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久议不明的热门话题,这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展开,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中,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是有难度的。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极个别顶尖高校敢说不关注就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莫名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就业人口、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增加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日益显现。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提醒全社会对新世纪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行深入思考。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问题对策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1、背景: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总人口继续增长,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求总量增长,失业率有所上升,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2014年中国总人口接近14亿。2014年我国将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4.7%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2、我国人口就业现状分析:据专家预测,我国将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201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7.5%之间,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即可提供100--12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因而仅此可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蓝皮书称,目前,新增就业需求与岗位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每年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就业约800万人。3、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我国1998年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在2003年毕业,该年毕业生数量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剧增67万人,增长比例达46.5%,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异常巨大,提到最高决策者的日程上。据有关统计,“2003年6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份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0%找到了工作,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55%[1]”。即使如此,全国大约有1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15年依然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增长的一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749万。国家控制目标是初次就业率达到72%,按此比例折算,今年大学毕业未能落实就业的,以及少量继续考研和等待出国等的人数将达200万人[2]”。4、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1)先根据表一,按初次就业率70%计算出样本(即2001~2014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未落实就业的人数。表一年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万人)落实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百分比)20011158170200214510874200321217075200428021175200534026176200641332377200749535070200855938668200961141568201063045872201166016075.7201267917573201369918074201472221071注:表中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初次就业率73%(2)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回归分析。根据本小组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现根据表二中2001年~2014年的数据资料,其中Y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万人)(按初次就业率73%计算),X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S为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万人),T为年底乡村总人口数(万人),Q为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比),试初步建立四元线形回归函数。设模型的函数形式如下:Yt=Co+C1Xt+C2St+C3Tt+C4Qt+Ut*表二ObsYXSTQ2001115109,655.17367958813814.392002145120,332.69372038662012.982003212135,822.76401758499611.602004280159,878.34411738534411.452005340184937441698568111.212006413216314471748594710.552007495265810513048508510.422008559314045524498417710.06200961134090356608831539.14201063040151359748770388.18201166047310463906738377.58201267951947066064725636.95201369956884568212692416.45A、单因素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a、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步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X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X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b、随着年底城镇总人口数的逐步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S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S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图二表四c、随着年底乡村总人口数的逐步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T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T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城镇总人口数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年底乡村总人口数之间存在着近似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图三表五d、随着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这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表中数据,进行Y对Q的数据拟合,即对模型:Yt=Co+C1Qt+Ut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的散点图,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B、多因素分析。①现用模型*拟合表二中的数据,得到如下回归分析输出结果:由该输出结果我们可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即在A中的b部分的分析中得出Y与S呈现近似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回归输出结果中S前的系数符号却变为负号,由此我们可推断在模型*我们引入了不当解释变量,模型*不能用。②进而我们又作了如下工作:表八X前系数符号S前系数符号T前系数符号Q前系数符号修正可决系数结论LsYCXS正正0.8179对LsYCXT正负0.8594对LsYCXQ正负0.7741对LsYCXST正负负0.9001错LsYCXTQ正负正0.8529错LsYCST正负0.8250对LsYCSQ正正0.8274错LsYCSTQ正负正0.8095错LsYCTQ负负0.8010对由上表可以得出最佳模型:Yt=Co+C1Xt+C2Tt+Ut**用模型**拟合表中相关数据,得到如下回归分析报告:^Yt=251.4126+0.0003Xt-0.0026TtSe(90.3982)(8.66E-05)(0.0010)t(2.7812)(3.4179)(-2.4710)可绝系数为:0.8829修正可绝系数为:0.8594F=37.6802表九C、模型的检验与修正。⑴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XTX1.000000-0.769136Y-0.7691361.000000由上表可得出解释变量X与T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修正:由于模型**是利用逐步回归法(即判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又削弱了多重共线性的程度)确定出的最佳模型,因此其多重共线性程度较之其他模型应该较弱。⑵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a.异方差性的检验:图形分析法图六由以上散点图可得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b.异方差的修正:WLS估计法genre^2=resid*residgenrW=1/e^2Ls(W=W)YCXT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UnweightedStatisticsR-squared0.868749Meandependentvar56.61385AdjustedR-squared0.842499S.D.dependentvar15.09165S.E.ofregression5.989340Sumsquaredresid358.7219Durbin-Watsonstat1.099410⑶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性。a、自相关性的检验:图示法图七由上图可知,模型**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关性。b、自相关性的修正:①先利用对数线性回归修正自相关genrLY=log(Y)genrLX=log(X)genrLT=log(T)LsLYCLXLT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一由上表可知DW=1.2563,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DW表,n=13,k’=2,得到dL=0.861,dU=1.562,因为0.8611.25631.562,所以DW=1.2563落在了无法判别区域。②同时考虑Cochrane-Orcutt迭代。LsLYCLXLTAR(1)得到如下回归输入结果:表十二由上表可看出,DW=1.4680(n=12,k’=2,dL=0.812,dU=1.579)仍处在无法判别区域。③接着再用一次利用对数线性回归修正自相关,得到DW=1.2518;再同时考虑Cochrane-Orcutt迭代。得到DW=1.5037,与此时的dU=1.604相比(n=11,k’=2,a=0.05)有了明显的好转。5、结合上述模型(即**)与分析对大学毕业生未来就业形势进行预测分析:(1)预测。在此我们假定:年份X(亿元)Y(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4]200311500772002122004122007600028020051330075050320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可得到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预测值分别为:约208.5万人,进而我们可推算出2005年将有91.35万人在毕业时无法落实工作。(2)对大学毕业生未来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思考:由表一我们不难发现,从2001年以来,每年的大学生招生数量比以往有了大幅增长,然而大学毕业生中未落实工作的人数从2001年的40.11万人剧增到2014年的180万人,并且根据有关数据的预测,到了2015年将约有210万大学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5]。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做出了比较全面的归纳[6],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1998年以来大规模扩招产生影响;②就业市场总体供过于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环境;③非典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④高等教育机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谐调;⑤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如户口和地方的土政策;⑥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⑦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功能不良。对于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关资料[7]提供了如下对策:第一,国家在宏观上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全社会就业率提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奠定基本条件。第二,继续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第三,搞好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按需培养,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第四,强化对大学生的观念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其建立对职业的合适期望值,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第五,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首先,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供求信息库。其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提供方便、快
本文标题: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8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