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六(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六(1)班有学生46人。该班大多数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但也存在少数学生基础知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作业错误率较高。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向全体,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以提高学习成绩。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式与方程——方程;比和比例——认识比。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与正方体。3、实践与综合应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树叶中的比;互联网的普及。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2、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3、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5、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6、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三、学期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3、认识比和百分数,增强数感。4、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四、课时安排:共计75课时,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一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二分数乘法………………………………9课时三分数除法………………………………14课时四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课时六百分数……………………………18课时七整理与复习……………………………5课时五、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五、教学进度安排: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主备人备注19.1~9.4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29.6~9.1139.14~9.1849.21~9.2559.28~9.30分数乘法2课时610.1~10.7国庆节放假710.8~10.16分数乘法7课时810.19~10.23分数除法14课时910.26~10.301011.2~11.61111.9~11.131211.16~11.20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1311.23~11.27期中考试1411.30~12.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课时1512.7~12.11百分数18课时1612.14~12.181712.21~12.251812.28~1.1191.4~1.8整理与复习5课时201.11~1.25期末复习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不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不可能形成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不建立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体积公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把表面积安排在体积之前教学,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表面积的条件比体积充分。而且通过表面积的教学,更深一层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对教学体积是有益的。在体积这部分知识里,先教学体积的意义和常用单位,这些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了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概念,才能探索体积计算公式。把体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体积公式之后教学,就能通过计算获得进率。这样,体积单位的进率就是意义建构的,而不是机械接受的。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过去教材里讲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是为了教学它的表面积及计算,现在教学表面的展开,更是为了发展空间的观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折叠围成立体,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发展。另外,设计的五道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加大了空间想像的力度,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习得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单元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单元课时安排:14课时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第1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2分钟左右)1.导入: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出示课题:长方体的正方体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二、自学例1(15分左右)1.明确例1中的自学要求提纲。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自学书本第1~2页例1。2.自学导学单(1)长方体有()面。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面。(2)长方体的各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3)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4)长方体有()个顶点.(5)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量一量你准备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长?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导学单上)导学要点: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什么叫长方形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有几组?上来指一指。每组4条棱长度一样吗?4.全班交流。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的点评。(1)得出结论(2)结合实物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3组棱每组相对的面4条棱的8个完全相同长度相同(可能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总结:(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8个顶点。(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5.自学例2。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导学单: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6.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联系和区别。三、练习(13分钟左右)(一)适应练习1、判断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②正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正方形。()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④1个长方体中如果有2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⑤1个长方体中如果相邻的2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2.做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点拨:找准相对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注意单位。(二)对比练习做练习一第2题。点拨:第(1)题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进行判断。第(3)题通过讨论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三)强化练习1.做练习一第3题。点拨:让学生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有条理地写出有关面的长和宽,以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2.做练习一第4题。点拨: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四)创编练习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点拨:棱长总和就是4个长+4个宽+4个高2.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一共用去铁丝24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框架的棱长是()分米。点拨:铁丝的总长就是正方体总棱长(12条棱长的总和)四、课作(10分钟左右)完成练习一第1、2、3、4、5题『提高题』一个正方体的8个顶点被截去后,得到一个新的几何体(如图
本文标题: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第1-3课时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3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