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三复习语文试题(二)
1初三复习语文试题(二)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犹太人,你的前生一定是一头豺狼,因为你的性情正像豺狼一样残暴贪婪.(lán)。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几,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niàng)。C.水藻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D.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她提到了朋友的一件伤心事,令欢乐的气氛荡然无存,真是大煞.(shà)风景。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销魂屏障拮据获益匪浅B.嘹亮寥阔攥紧头晕目炫C.烘托狂斓菜畦一反既往D.抽噎飘渺狼藉历尽心血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重读自己过去的文章,发现语言干瘪,内容空洞,读起来味同嚼蜡....。B.在班内他经常妄自菲薄....别人,因此很不受同学欢迎。C.语文学习中,我们针对不同的题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因地制宜....。D.《我的叔叔于勒》故事张弛有致,情节抑扬顿挫....,很吸引人。4.下列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脾气很大,生气的气势简直可以用气冲斗牛....来形容。(他生气时气势比斗牛还大).B.小石潭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因此景致别样幽静。(很少有人到小石潭这里来).C.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他总是充满斗志,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战胜面前的困难。(他用尽全部的本领来解决难题)D.面对突然发生的地震,他一下子变得张皇失措....起来。(他慌慌张张,不知道该怎么办)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后,对野蛮行径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要求菲方认真严肃对待,尽快彻查真相,严惩凶手,给被害渔民一个交代。B.为杜绝类似“毒生姜现象再次发生,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C.临近中考,他学习状态极好。除了正常的吃饭、休息,他无时无刻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D.近来,王老吉和加多宝的知识产权纠纷再起波澜,“红罐之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文学常识填空。(3分)(1)“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感人的描写,出自散文家的散文名篇《》。(2)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塑造了一位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他的名字是。7.综合性学习。(11分)2今年5月12日是母亲节。我市某班开展了以“感恩母亲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概括子女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关爱。(3分)材料一: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而她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听到他叫上一声妈妈,就在地震当中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在被救援人员发现的时候,这位母亲已经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带走了,透过废墟救援人员看到,她死亡的奇怪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由于这位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毫发无伤,抱出来的时候她在安静地睡着,脸上非常的恬静。而随行的医生在给孩子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部手机,是她的母亲临死的时候塞在被子里的,医生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请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们相信等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当她知道她的母亲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时候,母亲爱会永远陪伴她的一生。材料二:母爱,总是让我们感到温暖.孟郊((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胡适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材料三:(2)材料三反映了初中生的什么问题,并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3)母亲节那天,不少南开学子在花店买花献给母亲。为了感谢母亲的恩情,除了买花之外,你还想为母亲做点什么,对母亲说些什么?请写出你的感恩方式及表达感恩之情时对母亲说的话。(对母亲说的话要求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感恩方式:对母亲说的话: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6分)(一)古诗文积累8。古诗文积累。(每空l分,共l0分)(1)子日:“见贤思齐焉,。(《论语十则》)(2)白头搔更短,。(杜甫《春望》)(3),。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项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祝福母亲生日的比例54%66%91%祝福同学生日的比例56%86%92%差值2%20%1%3(5)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6)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7)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想象奇特、以花写雪的诗句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6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4分)(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10.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3)12.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三、现代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22分)献艺的人唐炳良①对于城市的一部分乞讨者,也许称之为“献艺的人”,更恰当一些,因为他们并不是徒手乞讨,而是同时操弄着各种乐器。②据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献艺的人是受到普遍尊重的。他们是一些小提琴手、吉他手、鼓手、萨克斯管手、圆号手、长笛手、单簧管手、各种电子琴手,等等。他们选择在地铁、车站、广场、街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献艺,一般收入不菲,行人只要认为他演奏得好,付出了劳动,便愿意掏钱。而他们中有一些人,也并非出于生活所迫,有的甚至是有才华的艺术家,以流浪、献艺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纯粹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这是西方的事。③我们这边,可以操弄的乐器好像不多,常见的是胡琴,还有就是笛子、唢呐、葫芦丝.也许应该说,我们的献艺者能力有限,他可以摆弄的乐器,就是这些,因为简单易学的缘故。乐器质量很低下,演奏技艺方面,也难以恭维,主要是发出些声响,以吸引人的注意。有一个吹唢呐的人,一个木架子上另有一面锣和一个钹,应用了机械牵动的原理,吹唢呐时双脚踩动踏板(他是坐着的),锣和钹同时击打有声,三样乐器配合起来并不乱,但也仅仅熟练而4已。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在路边摆一个扩音器,流行歌曲放得震天价响,旁边还有一个让你投钱的铁罐子,这与其说是献艺,还不如说是折磨人的神经。④这么看来,我们这边,主要还是乞讨。虽然我很愿意称他们为献艺的人。⑤我不能忘记的,是有一个拉二胡的人,曾在我小区周围几个公交车站头献艺,似乎有些不太一样。这是个盲人,我估摸他有五十多岁,瘦削的脸上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傲气,不知谁得罪了他。+有一个小女孩,守着一个存钱的铁皮罐,不像是他的女儿,也许是他的孙女?他之所以引起我注意,首先是他从不拉流行歌曲,他只拉二胡曲,包括《江河水》和《赛马》,还有刘天华的曲子。其次,他那把胡琴,也不像是一般之物,乌黑的琴杆,很有些年头的样子,我疑心是红木的.从他的指法看,他是训练有素的,是标准的以指尖触弦(多数盲人是用手指的第一节甚至第二节按下去)。捋把、揉弦也很好。只是,他拉得很潦草,不怎么上心,因此听上去很稀松。⑥而且有时候,他干脆不拉,把胡琴抱在怀里,坐在那里只顾自己抽烟。⑦常乘公交车的人,渐渐地也都很熟悉他了,有人就告诉旁边的人说,他二胡是拉得好的,只是要趁他高兴.马上有人冲着他喊:“拉呀,你不拉怎么给你钱?”⑧这个盲艺人理也不理,仍然昂首抽他的烟。眼珠往上一翻,全是白.⑨这一瞬间,我想到的是“瞎子阿炳”。也许,只有瞎子阿炳,才会在他不情愿拉的时候,有这副冷傲的神气.⑩那段时间,我有意无意地,常常想到这个盲艺人。他是怎么回事?曾经的艺术家?遭遇到了生活和某种命运的变故?或者,他觉得周围的人不配听他的演奏?可是,他不是献艺么?换句话说,是一个操弄胡琴的乞讨者么?⑪然而不久,他就从我小区的周围消失了。’⑫有一天晚上,我到一位朋友家闲聊后回家,路过一个广场的时候,听到有悠扬的胡琴声传来,我一惊,凭我的直觉,演奏者应该就是那个会翻白眼的盲艺人。无论如何,我不会就此绕过去,但我并不急于见到他,我放慢了脚步,边听着琴声边向广场走去.这是个月黑夜,风很大,城市的路灯下,有白色的食品袋和梧桐树的枯叶,被风裹挟着,在马路上翻滚。在广场的一角,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一⑬这个白天草草献艺的盲艺人,现在正坐在一个花坛旁,用一种我之前没有见过的专注与投入,在拉他那把发了黑的胡琴。那个白天守着一个铁皮罐的小女孩,则在一旁“跳房子”,两脚时而分开,时而并拢,同样显得十分投入.广场上空荡荡的,没有更多的人,仅有两对情侣,站在不远处,大风中互相依偎著,聆听着他的琴声。⑭——舒展,悠扬;宁静,深远。刘天华的《月夜》。盲艺人是否也有过一段光明的记忆?或者,他确信人间必有如乐曲所描绘的那种美好的夜晚?我听见他用弓弦和手指,向夜空叙述一片如水的月光,月光下有远山隐伏,有近水流淌,有树影婆娑,有灯影人语.⑮我的手,已几次抓起口袋里的一把零票,但我每次意识到时,又都松开了.⑯他的面前没有那只铁皮罐。(选自2012年2期《雨花》)13·有读者认为文章②③自然段与全文关联不大,删去更简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阐述理由。(4分)14.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演奏技艺方面,也难以恭维。(2)瘦削的脸上莫名其妙地有一种傲气。515.文中的盲艺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与一般乞丐和献艺者有什么不同?(4分)16.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⑩和⑭段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6分)(1)他是怎么回事?曾经的艺术家?遭遇了某种生活和命运的变故?或者,他觉得周围的人不配听他的演奏?可是,他不是献艺么?换句话说,是一个操弄胡琴的乞讨者么?(2)我听见他用弓弦和手指,向夜空叙述一片如水的月光,月光下有远山隐伏,有近水流淌,有树影婆娑,有灯影人语。17.为什么“我的手,已几次抓起衣袋里的一把零票,但我每次意识到时,又都松开了?(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8~22题。(18分)艺术无用,代代流传焦元溥①“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②这是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晚宴上的致辞结语,“照例”,这又成为批判话题.所谓“照例”,在于自莫言得奖之始,就一直存在争议话题,他的发言也成为瞩目焦点,不仅被放大检视,还常被切割放大,而成断章取义.甚至有说莫言这番演讲“严重贬低了文学的精神价值,极大降低了作家的社会评价”,要将他告上法庭的。有人认为诺贝尔奖金何其可观,带给得主的荣耀又何其巨大,这正是“文学之有用”,而莫言此论实在虚伪.③唉,且不论莫言的文学成就或者他的其他发言,光就他的“文学无用论”,我可是完全同意.④不只文学,所有艺术,大概都是这个道理.
本文标题:初三复习语文试题(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7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