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台湾农业推广变迁之分析(1)
台灣農業推廣變遷之分析研究論文台灣農業推廣變遷之分析∗王俊雄∗∗張明瑜∗∗∗壹、研究緣起與目的農業是人類文明基石,也是世界上大部份國家之立國基礎。無論人類之科技如何迅速發展,人類始終不能完全放棄農業。隨著人類智慧與科技之累積,農業技術亦隨之精進,使得人類得以大量產出維持生命所需之糧食及農副產品。農業推廣工作即是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承接人類經驗、傳遞農業技術、維持糧食穩定、孕育生命增長之重要機制。因此,先進國家多重視農業推廣與其相關工作。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業從早期著重在生產量,到現今重質不重量的情形,顯示著農業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農業推廣工作亦會因應不同時代的需要而做調整,本研究針對在不同社會時空、社經因素情境下,以農業推廣工作在台灣的變遷軌跡為研究重點,從光復初期至2000年止,探討其中的因緣與變化,期望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農業推廣的過去、現在,期能與未來世代的發展接軌。台灣的農業推廣工作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在學術理論的研究及實務工作的領域中,許多先進獻身其中,前仆後繼,赴湯蹈火,在農業產業、農民、農村婦女及農村青少年的輔導過程上,為台灣創造不朽的農業奇蹟。前人的經驗是後人學習的典範,蒐集往昔農業推廣工作人員的經驗和相關文獻,並記錄彼等的心路歷程,彙整成系統的說明,並勾勒出農業推廣變遷的軌跡,除可作現今農業推廣工作人員的參考之外,並可留下珍貴的紀錄,值此農業推廣事業面臨危機與轉機的重要時刻,對農業推廣工作變遷的研究,當具有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農業史較近於科技史的範疇,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成就之中,唯有藝術史及科技史具有永恆性,政治史就如過往雲煙。在歷史學的領域裡,科技史並不受重視,因研究者須具有理科的背景,史學為人文學(thehumanities)的分支,性質迥異,一般的歷史學者對科技史實無能為力。而農業史的研究更為荒蕪,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農業從業人口銳減,使相關的探討瀕臨被邊緣化的危機。故此一研究,旨在為稍縱即逝的世代,留下栩栩如生的見證。目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各縣市文獻委員會及文化中心,均在進行口述歷∗本文部分資料摘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93年度科技研究計畫(93農科-1.6.4-輔-#1(3)),謹此致謝。∗∗中興大學農資院農業推廣中心副研究員∗∗∗台灣大學生農學院農業陳列館組長17農業推廣文彙第52輯史的訪談工作,出版品甚豐,其中部分頗為暢銷(如:二二八事件、台籍日本兵),這些努力能使進入時空深處的史實立體化,逼近歷史的真相。反觀在農業界尚無進行類似研究,因此,本研究將對已有長年工作資歷與經驗的農業推廣工作人員進行口述歷史、訪談記錄,並搭配相關次級資料,希望能保留相關史料。本研究先以採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彙整工作。重要的工作項目為針對過去五十餘年以來,在農業推廣工作中的著名耆老,包括學者、政策擬定者、執行者、基層工作人員等,透過自述、對話、訪談、攝錄及受訪者所提供的相關史料,記錄過去參與農業推廣工作的實際資料,輔以相關文獻和檔案資料,彙編成半世紀歷史的台灣農業推廣工作人員的經驗紀錄。第二年再以口述歷史的珍貴資料及相關檔案進行交叉分析,建構農業推廣的發展軌跡,以及分析農業推廣工作的變遷,提供農業相關單位在研擬政策及推動工作的借鏡,亦可作為學術界在農業推廣領域研究方面重要的參考資料。訪問現階段辦理農業推廣工作之相關具代表性專家學者,以串起農業推廣工作到目前之相關工作內容及影響,完成建構出農業推廣變遷之脈絡與發展。各種制度無論其如何安定不移,總是在演化中,而一種制度即便是在基本結構上維持相當一致性,其在功能的進程上卻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同時一種制度其性質常會因時、因地、因環境情況而發生改變。就農業推廣制度而言,推動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時間,這長時間的演變過程可能因政策、因組織、因人等,而有值得研究的變動發展脈絡。因此,主要目標即在探討農業推廣為何會變?如何變?什麼因素導致農業推廣變?其影響為何?等等的問題進行時間因素接軌的探討。貳、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第一年採用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口述歷史」的語意涉及兩個層次的詮釋,一為「口述」,一為「歷史」。「口述」是相對於「文字」的概念,亦即透過一個人或一群人敘述其生命/生活經驗或生命/生活故事(lifestories)以累積文本(text)的方式。而當「口述」與「歷史」兩個概念組合在一起時,它便產生顛覆性的意義。「口述歷史」突破傳統上歷史的來源必須取自於文字的限制,將歷史的取材與資料來源擴展至相關人員的敘述,並將「歷史的詮釋權」回歸廣大的群眾(胡幼慧,1996)。整理口述歷史(oralhistory)的的資料,與台灣史的史實進行「同時限」(synchronic)與「異時限」(diachronic)的比對,以建構農業推廣變遷的縱剖面脈絡。溫故才能知新,擷取前輩的經驗,作為面向未來,解決問題的借鏡,並減少觸犯錯誤,進而提升競爭力。18台灣農業推廣變遷之分析本研究第二年以多重個案的研究方式,並採質性分析。所謂個案研究旨在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質,以了解它的獨特性及複雜性,因此要了解個案,可從兩個具體因素來判斷:第一,它是一個有界限的系統;第二,系統存在著某種行為態度(thebehaviorpatternsofthesystems),研究者可藉由此行為型態或活動性質來了解系統的複雜性及過程特性。個案研究的特點是將注意力集中於我們能從單一個案中學到什麼。Merriam(1988)定義個案研究為對一個有界限的現象,如一個方案、一個機構、一個個人或一個社會單元,作詳實完整的描述和分析。Yin(1989)認為個案研究是一種實徵的研究,它運用多元的資源以探討真實生活情境下的現象。在研究方法上,採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深度訪談法並重,以觀察法為輔,有關資料來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一、文件與檔案資料: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記錄、公文、報告書、報紙等,所蒐集的來源相當廣泛。二、會議記錄、公文、報告書方面,包括1.研究個案的內部檔案,如研究農會出版的刊物、文件、會員代表大會議案及提案、會議紀錄、計畫書等。2.政府出版品及公文,包括近年的農會年報、農業年報、農會法規彙編、屏東縣政總報告、統計要覽以及有關的研究報告、專論、文件、計畫書及政府與農會之間的往來公文、會議紀錄。3.重要人物或政黨、農會的演講稿或聲明等。這些資料的出版時間大多數在最近二年內,取得管道包括屏東縣政府農業局、財政局、研考會、主計室及各農會、立法院,並透過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民進黨屏東縣黨部等協助取得。三、在報紙方面,主要是靠研究者平常剪報蒐集,也有一部分屏東縣政府農業局農會輔導課人員提供,有的則是經由網路查詢,其內容除了報社本身的新聞報導、統計數據、專欄社論、特稿外,也蒐集甚多專家學者、民意代表、農會人員的論述、投書,時間主要自2001政府整頓基層金融開始至本論文完成截止,其中又以2002年8月財政部實施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措施,引發論戰後居多,這段期間有關農會的報導及評論之多,實為歷年來之最。四、深度訪談:深度訪談是質性研究蒐集資料的方法,目的在發現受訪者的觀點,蒐集特定問題或事件的訊息,而此等訊息不是表面的觀察或統計數量的比對所能獲得,其意涵也非問卷調查可比擬。深度訪談的前置作業是訪談設計,就所欲了解的特定議題,擬訂訪談題綱,以彌補文獻蒐集、觀察法的不足。深度訪談的類型包括有:非正式對話訪談(theinformalconversationalinterview)、訪19農業推廣文彙第52輯談導引法(theinterviewguide)、標準化開放式訪談(thestandardizedopen-ended),本文訪談以這三種方式交互使用,以期資料完整且充實。五、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是對明顯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及量化敘述的一種研究方法(王石番,1991)。Weber(1990)在其著作(Basiccontentanalysis)引言中指出:「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研究方法論,即對文件內容作出有效推論的一組程序。這些推論的消息是關於消息的接受者和傳送者或消息本身;而推論的方法則隨著研究者本身對理論或實質研究偏好而有所不同。」而Neuman(1997)更明確地說明:「內容分析是一種蒐集與分析文件內容的技術。內容(content)是指文字、意義、圖片、符號、主題、或任何用來溝通的訊息。文件(text)是指任何書面的、可讀的、與口述的,作為溝通媒介的東西,書籍、報紙、雜誌文章、廣告、演講、官方文件、影片、或錄影帶,樂譜、照片、衣物、或藝術作品。」參、農業推廣的變遷分析一、農業推廣內容的時間演替根據文獻分析,再度篩檢出農業推廣重要活動內容的現象,並製成表格來呈現歷史現象的事實(fact)與事件(event)。就農業推廣的三部門工作來加以分析,則發現早期以示範農家(戶)為農業指導的主要工作方法,從民國45年起至70年止,全盛時期達6000戶以上,唯民國70年之後,則由產銷班取代為農業推廣的核心對象,參與產銷班的農民則達10萬人以上。至於家事改進班則從民國47年起陸續成長至8千餘班,班員亦達15萬人之多,而四建會員則從55年8萬多人持續遞減至87年的1萬5千人,顯見四建推廣工作由於時空變化面臨較為緩滯的情況(表1)。由於台灣為小農制國家,農戶所有土地面積極小,必須推廣共同合作經營才能突破結構限制,自民國59年起農場共同經營計畫一度成為農事推廣的重點工作,從240班成長至63年的642班,再減少至67年的61班,其中仍以水稻共同經營班為大宗。因此,在50年代同時推動水稻共同栽培示範區,在民國58年曾達到942個示範區,面積超過1萬5千公頃,參與的農民數達3萬餘人。其中在民國56年至70年間,亦推動貧農輔導計畫,以扶助低收入戶的農家在民國61年達高峰,計輔導貧農7142戶,同時予以低利貸款、農業技術指導、代為計畫經營、指導副業等內容,尤以除去舊習,建立新觀念為要務。20台灣農業推廣變遷之分析就四健推廣工作加以分析,早期主要由學校四健會的組織為主,其後再加入鄉村四健會納入非在學青年的輔導,活動進行則以作業組方式運作,並進行農村交換青年訪問與研習,後期改稱草根大使計畫,其中四健會的組織系統較諸農事、家政更見完整,每年皆舉辦全國年會、全國大露營及成果觀摩等,發展軌跡在60年達於高峰,近期則主要以青年創業貸款及農村青年中短期專業訓練為主。就家政推廣工作加以分析,其訓練亦逐年增加,在80年左右達於高峰,此後亦是下滑趨勢。家政推廣亦積極投入農家婦女副業技能訓練計畫,在55年至73年間成為主要的推廣活動內容。在63年亦開始推展農家膳食改善計畫,促進農家人口營養均衡,並組織膳食改進班。有鑒於農村舊觀雜亂,亦從50年起積極推動農家環境改善計畫,強調農村環境清理整潔的重要性。至民國81年近期起,農委會強調農漁民營養保健與家政輔導計畫,其項下包括高齡者生活改善、預防保健及提升營農婦女能力等重要工作項目。綜合所見,三部門推廣工作在公共體系中皆以重點工作計畫形式來進行連結及推動,從家政推廣的重點計畫文獻為代表中,則較欠缺計畫成效的評估與檢討,以及基層單位配合現況與回應。表1農業推廣三部門工作歷年統計表年示範農家(戶)產銷班(班)產銷班員(人)家事改進班(班)家政班員(人)作業組(組)四健會員(人)41409442624643665644100004539512523092800046873230397847152756910503308511248213812752263663610450492840204833796696156715032992582508621243210907000051356125655102046202610950146415452378233105639015172654453344536446314617253166554358938376723119103451321農業推廣文彙第52輯年示範農家(戶)產銷班(班)產銷班員(人)家事改進班(班)家政班員(人)作業組(組)四健會員(人)5
本文标题:台湾农业推广变迁之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