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出师表所有知识点(文学常识,写作背景,重点字词翻译,常考试题)
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3)分析形势: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2、分析形势的原因: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3、自述身世的目的:(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写作特点(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2)、语言质朴、恳切: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2)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1、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一词多义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激由是感激。感动,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古今词义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晓畅:古:精通熟练今:作文通顺明白谨慎:古:认真和慎重今小心谨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却。“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益州”:汉代州名,“疲弊”:困苦努乏。“诚”:确实,的确。“之”:的。“秋”:时机,时刻。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但是。“侍卫”:侍从护卫。“于”:在。“内”:指朝廷中。“忠志之土”:忠诚有志的将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语中停顿。“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报”:报答。“之”:代先帝的殊遇。“于”:及于,给。“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译文: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宜”:应当。“开张”:开扩。“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以”:而。“光”:光大。“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谏”:忠诚的劝谏。译文: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陟”:升迁。“臧”:善。“否”:恶。“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奸”:邪恶不正。“科”:法令。“为”:做,行。“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论”:评判。“刑”:处罚。“以”:用来。“昭”:显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内外”:内廷外府。译文: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良”:贤能。“实”:诚实,老实。“志虑”: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简拔”:选拔;“简”:选择。“以”:用,把。“遗”:交付,给予。“愚”:自称的谦词。“以”:认为。“为”:是。“无”:不论。“悉”:全,都。“以”:拿,把。“咨”:征询,商量。“必”:一定。“碑补”:增益补因。“阙”:同“缺”,欠缺,不足。“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性行”:品性行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晓畅”:明了通达,精通。“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于”:在。“称”:称赞。“举”:推荐。“为”:作,担任。“督”:谓大将。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行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土。“所”:处所。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接近,亲近。“远”:疏远,离去。“小人”:奸邪无德之人。“所以”:……的原因。“兴隆”:昌盛。“倾颓”:衰败。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论”:议论。“未尝”:未曾。“痛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于”:对。“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译文: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十分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侍中”:指郭攸之、费伟。“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参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碗。“悉”:全。“贞”:正直。“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愿”:希望。“信”:信任。“隆”:势盛。“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平民的代称。“躬”:亲自。“于”:在。“苟全”:姑且保存。“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闻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译文: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本文标题:出师表所有知识点(文学常识,写作背景,重点字词翻译,常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8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