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周杰1)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上传:廖小玲更新时间:2012-5-2321:04:10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应付、点缀或猎奇。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一、知识点零散,不能整体把握小学生所学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思维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规律。掌握知识的衍接,整体把握教材特点。虽然每期开学,都要求教师拟定教学计划,但很多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了事,对整册教材没有进行深刻的解读,更不要说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了,在教学中,见子打子。我们提倡写单元教学计划,可有的教师却认为这是无用的,费时费力。可在教学中,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却不得而知。就是一个单元的整体思路也是模糊不清。记得有一次,我无意和一位语文教师讨论他所教的教材时,提到后面的课文,他却不知道有这篇课文,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说明,教师对整册教材没有进行提前解读。基于此,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供同仁参考。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回顾拓展”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诚实守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诚实守信”主题,在班上开展“找诚信”、“比诚信”“讲诚信”等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共同提高。二、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对改变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自己”一词的表述就多达九处: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住处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感悟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课堂无效;不重视课文的完整性,把课文分析得肢离破碎;教师满堂问,提问无价值,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主动性。案例一: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叫什么名字?他的呼声是什么?这个孩子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什么事?爸爸和孩子有什么预约?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这么多的问题,不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而是由教师包办代替,有些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己质疑问难,自己在阅读中解决问题。有时,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全班没有一个能回答,老师不断的启发,结果还是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教师只好发火,骂学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死气沉沉,学生更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要做到:1、变序教学法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抓住“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从文中找出重点句段,就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2、整体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学导式教学法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步练习巩固:①完成课后作业;②选择一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4、情境教学法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篇末可设问: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②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③假如扬科活着,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5、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击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4).小学生大都善思好问,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收集标本、集邮、参观访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歌咏、舞蹈、器乐、绘画、棋类、球类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伸,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三、“读”“写”分开,严重影响学生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对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字可以是看作是形象材料、思维材料、情感材料等,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发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更需要思考,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不是外貌衣着而是思考着的头脑,把这个人从众多的人中区别开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将读和写割裂开来,花很大功夫在习作教学和指导上,却事倍功半,教师们感叹;现在的书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一切责任都怪在学生头上,难道我们教师就没有责任了吗?我们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一辈子的书,教学方法要与世俱进,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这样才不会淘汰和落伍。我听过不少公开课,教师都只重视读的训练,而忽视写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为有赶进度,每篇课文只教生字、词,把阅读教学砍了。崔峦教师说过:阅读教学必须读写结合。让习作渗透在每一节阅读教学中,让每一课的学习有所获,尤其是每一课的习作指导更不能少。我想:只要我们把习作当作识字、写字那样来教,把习作渗透到每一节阅读中,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周杰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5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