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4章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增长与分配战略、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关系,掌握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模式,能够应用这些战略理论科学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教学要求第14章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能力模块能力要求相关知识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1.掌握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的含义2.掌握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内容3.理解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1.平衡增长战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2.不平衡增长的含义3.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内容4.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增长与分配战略掌握三种增长与分配的具体内容1.先增长后分配战略的实行依据及其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因2.先再分配后增长战略的理论依据3.边增长边分配战略的特点4.三种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1.了解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提出的背景2.掌握赶超战略的优势和劣势3.掌握比较优势战略的优势和劣势4.理解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的比较1.赶超战略的优势和劣势2.比较优势战略的主要特点3.比较优势战略的优势和劣势4.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的比较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1.掌握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灵活运用3.理解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措施分析1.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含义及主要内容3.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措施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战略模式的设想2.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1.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模式及设想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14.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14.2增长与分配战略14.3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本章结构第14章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14.4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14.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4.1.1平衡增长战略14.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平衡增长战略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各部门各行业同时启动、协调发展、一同增长,在理论上要求储蓄与投资、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固定投资和生产投资之间都必须达成均衡,以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作用,促进经济整体的全面启动和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强调了需求的重要性。社会资本供给的重要性。投资和储蓄的不可分性。14.1.2不平衡增长战略14.1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某些产业和部门优先启动、率先发展、首先增长,而后带动其他行业和部门进行启动和增长的经济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批评者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着重从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指出了平衡增长理论的不可行性,并相应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有限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4.2.1先增长后分配战略14.2增长与分配战略这种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而资本积累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实行这种战略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而资本积累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也为这种分配战略提供了经验支持。14.2.2先分配后增长战略14.2增长与分配战略这种战略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爱尔玛·阿德尔曼和罗宾逊在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这种战略模式的核心是由就业—收入—消费—支出模式。这种始终把经济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看作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把人力和物质(主要是土地)资本的比较均等的分配和发展战略的重新定向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恶化的前提。实行这种战略的主要依据是: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收入分配平等比收入高度不平等更有利于储蓄。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国内市场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扩张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进程。14.2.3边增长边分配战略14.2增长与分配战略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组织的规模庞大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这种战略认为,如果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两个重要目标,那么收入分配应该成为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和评价经济发展成就的一个标准。这种分配战略的特点主要是:重视对财产、权力和获得收入的机会进行再分配,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初期的稀缺资源,其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以使资金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创造条件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减缓不利于劳动收入分配的倾向。14.3.1赶超战略14.3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赶超战略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其实质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后的经济增长时期,以不平衡的经济跳跃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超常规增长过程,通过发展相对于本国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转换。赶超战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迅速发动工业化;能迅速积累资本,发展所需要的产业能以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所要发展的产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赶超战略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二元经济结构;使所扶植的产业很难有自生产能力,缺乏竞争力;政府强烈干预经济,使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市场配置难以发挥作用。14.3.2比较优势战略14.3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由价格机制向国内生产者显示该国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及相对稀缺性,并通过这些相对价格引导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经济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比较优势战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使资源配置具有帕累托效率;能够在生产中充分使用相对丰富和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较为充分的就业保障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能够较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比较优势战略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这些前提假设;大多数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与前提相矛盾;难以迅速发动工业化;最后,比较优势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忽视了经济安全。14.3.3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的比较14.3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两种模式路径的融合,恰恰互补所短,发挥各自所长。这可表现如下几个方面:发展初期,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自生产能力,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同期资本、密集型技术行业缺乏自生产能力,需要通过运用国家政府的力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劳动力、资本密集型行业能够提供这种能力。到了发展的中期阶段,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行业开始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而这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已具有自生产能力,并且逐步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断提高之中。到了发展后期,由于在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行业竞争的加剧,这种产业已丧失竞争力;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可能已初步形成了产业群,通过对劳动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升级等,使其纳入本产业群中,获得新的竞争力。这种模式最适合用于发展中的大国。14.4.1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14.4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发达国家之所以在资金很密集的产业或产业区段上生产并具有优势是因为他们的要素禀赋结构当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在这种条件下,企业要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有自生能力就一定要进入到那种能多用廉价的资金来替代昂贵的劳动的产业部门,或是从事资金比较丰富的企业才可以进入的风险比较大的生产活动中。这是由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来决定的,也是一种内生的选择。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产业结构赶上发达国家,发展的目标就应该是定位在怎么样比较快地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每一期生产和发展当中都能根据它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它的产业、产品和技术。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就会比较快。14.4.2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选择14.4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国家竞争优势战略(CompetitiveAdvantageStrategyOfNations)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需求因素生产要素机遇政府14.4.3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措施分析14.4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实行竞争优势战略,不能全面地否定比较优势的发挥。相反,实行竞争优势战略特别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保持竞争优势能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并保持住,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是形成产品竞争优势的基础。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是引导作用;其次就是扶持和保护作用。14.5.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战略模式的设想14.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结合本国国情,联系各地不均衡发展的现状,针对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式和设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梯度推进发展模式。点轴渐进发展模式。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网状交织发展模式。14.5.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14.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调整到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在已形成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现实基础上,我们可沿用传统区域经济的划分方法,将中国区域经济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实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从现期来看我国应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实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措施:坚持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加快各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际分工与产业结构的设置上,要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建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平等协商机制。14.5.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14.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网状交织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区域内形成经纬交织网状结构的多条发展轴,每条发展轴分布着多个增长极,可使它们产生较大的同向合理乘数功能,推动周围广大地区共同繁荣。网状交织开发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比较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2.从长期来看我国应该实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实施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措施: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较发达的核心区,能够形成网络交织状况的所需的基础条件。集中投资开发增长极,合理选择和配置增长点,在空间上逐步联合结成发展轴。通过降低土地费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运输条件等措施,形成新的经济聚集中心和相应得聚集轴线。以新旧增长极点的相互联系和不断扩散,推动发展轴的轴线增多,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增长网络体系,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经济走向均衡发展。本章小结西方经济学界对发展中国家究竟采取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发展展露问题上存在着争论。许多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赶超战略,但这种战略并没有达到赶超的目的,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却以比较优势的开放性政策获得了经济的发展。在各国的战略选择过程中,要素禀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应该立足本国资源禀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发展竞争优势,以期实现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赶超。当前中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出来,选择适合本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本文标题: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5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