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1《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组长:略执笔:略课题组成员:略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以研究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关键词:问题意识;学生;教师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1、《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轴,有机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文科课程。它改变了以往“纯历史”的教学功能,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许多教师仍然满足于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问题意识的培养。2、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更是越来越低,对于一些问题一是不敢问,二是不愿问,三是不知怎么问。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创新的。3、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现行教育需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教师去培育。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二)、课题研究的意义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学生总是习惯于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头脑中却没有问题,教师怎样讲,他怎么样听,2很被动,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也习惯于讲解如何解决问题,而缺乏对问题意识必要的关注与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薄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所以说,加强与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很有必要。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不耻下问”,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汉代教育家王充认为一个人知识的获得是因为“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以主张“极问”、“问难”,反对信师是古。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提出了精辟观点,“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充分肯定了问题意识的积极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更是形象“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展了关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如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教育理论专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改革试验,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这些都为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但这些教育家和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专题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则更是缺乏。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尝试结合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的内容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构建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策略。(二)预期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改进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状况,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向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从不敢问、不愿问、不知怎么问转向敢问、能问、善问,并在疑问中自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问题意识的探究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一)、研究对象:以本校八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历史与社会教师及八年级学生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卷调查。问卷使用自编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一、附录二)2、文献研究法。主要检索了百度、中国学术期刊网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了4解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资料和成功经验,从而对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有了更好的把握。3、个别访谈法。对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及八年级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及缺失的原因。(访谈提纲见附录四)4、观察法。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听课,在课堂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互动情况、学生学习的表现,以获得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5、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后,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的实施和改进。6、比较法。将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三)、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初)(1)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主题,明确各成员分工,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2)学习有关理论,了解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的资料和成功经验。(3)参加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具体见附录六)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1)在研究相关文献、个别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两份《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即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了解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影响和制约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作好充分准备。(2)在分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对策。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3)开展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讨课),构建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研讨课安排见附录五)(4)搜集研究信息,调控、完善操作过程。(5)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5(6)参加有关课题结题培训(具体见附录七)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五、课题研究的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3、循序渐进的原则。4、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六、课题的研究过程(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具体表现通过《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对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问卷调查分析具体请见附录三附表1、附表2,个别访谈情况反馈具体见附录四)具体表现为:1、发现不了问题。2、不敢提问题。3、不愿提问题。4、没机会提问题;5、不知怎么提问题。6、提问层次较低,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原因分析1、从学生方面来看:(1)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意识。在对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去预习历史与社会课,更不会在预习时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有疑惑。问及“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你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吗?”只有67%的学生回答经常提出,25%的学生回答偶尔提出,8%的学生回答从未提出。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2)自卑胆怯,缺少提问题的勇气。6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问答“在课堂上你会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而不敢提问吗?”,仅有22%的学生认为从不担心,而有36%的学生认为非常担心,42%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心,学生访谈时也反映“有时确实有一些想法,但又不好意思提,怕问题太简单,同学笑话;怕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可见,有时学生即使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保障,也就不敢多想、多问了。(3)思维惰性,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习惯在问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吗?”,我们发现只有43%的学生认为经常会,有44%认为自己有时会,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不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懒得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4)想问不知怎么问,缺乏问问题的方法。在对学生的个别访谈中发现,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不懂得该如何提问题。”教师在个别访谈时也反映学生“提不出什么好问题,即使提问题,大部分是作业本上不会做的题目。”由此可见,学生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2、从教师方面来看:(1)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在调查“课堂上,是不是总是老师讲,同学听”时,我们发现:有78%的学生反映经常是,有12%的学生反映有时是,有10%的学生反映不是。问及“你的历史与社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留出时间供大家讨论、提问吗?””我们发现只有31%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有42%认为“很少有”,有27%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而且在个别访谈时也有教师反映由于课时的限制,如果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肯定要浪费很多时间,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调查数据和访谈反馈不难看出,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单向知识传递活动,学生不太有机会提问题。(2)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在我们调查结果中得知,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有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3%的教师甚至认为没必7要。问及“您是否曾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只有27%的教师认为“有”,有60%认为“偶尔有”,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教师对问题意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这无疑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3)课堂气氛不民主,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我们在调查学生“你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允许同学们在课堂上随时举手(甚至不举手)提出自己的疑惑或不同意见吗?”,有53%的学生反映是允许的,40%的学生反映有时允许,7%的学生反映绝对不允许。在学生个别访谈时也有学生反映“有个别老师还是会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但也存在“有个别老师常常用自己的权威来否定一些所谓的牛角尖”。专制的课堂氛围,毫无疑问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4)不能善待学生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及时的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妥善解答,就会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的学生反映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积极鼓励,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