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历史必修III第一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III第一单元测试题第I卷(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2.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3.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A.“无为而治”B.“守静”C.“忠恕”之道D.“天法道,道法自然”4.强调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5.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A.重民思想B.民贵君轻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D.君民平等6.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7.“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8.对韩非子思想的介绍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产生于战国末期,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B.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与其思想是不一致的C.其思想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D.其思想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9.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10.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无为而无不为”B.“积极有为”C.毫无作为D.“待时而动”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A.仍占绝对统治地位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D.完全丧失了在儒家思想的本色14.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D.压制其他思想发民展15.理学思想的核心是A.“理”或“天理”B“仁”C.三教合一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1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8.明代万历年间反对封建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是A.李贽B.唐甄C.陆九渊D.顾炎武19.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抗清斗争的高涨B.对文字狱的抗争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2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内容,不包括A.批判宋明理学B.批判重农抑商C.批判君主专制D.批判农工商皆本2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私有制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22.在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中,既为了军事目的又体现军事价值的是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故宫23.下列对大运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隋炀帝时开凿的B.它沟通了五大水系C.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D.成为贯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24.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A.古典文化B.造纸术C.印刷术D.儒家学说25.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A.集大成的科技巨作涌现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C.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D.古代小说蓬勃发展第Ⅱ卷(满分7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到下面的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6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4分)(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般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文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加一种“色彩”。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中西对比50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2分)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原因是什么?(3分)(2)材料二所说的“变革的阻力”指的是什么?(3分)(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4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曵(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曵木之人也。材料三:天子这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虽不敢自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请回答:(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3分)(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用意何在?(4分)历史必修III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到下面的表格中。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ACADBCBACBDDB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CADDABCCA二、材料分析题31.(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答案要点: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2.(1)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原因:由于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2)一套封建统治思想和完备的封建制度。(3)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33.(1)用意在于抨击“古代”君主视天下为己有,旨在批评封建专制制度。(2)君臣平等的思想(3)学校应该成为公众评价是非的思想舆论阵地,而不是培养妈奴仆的场所。用意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利的措施。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III第一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