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企业战略-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研发模式与战略选择
★★★文档资源★★★摘要:研发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作者提出了几种适合中小化工企业的研发战略。关键词:研发模式;战略;中小企业研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然而,由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巨大和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无法支撑大规模、长时期的研发投入,这就给中小企业如何研发出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出了难题。因此中小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研发模式和研发战略,也成了企业是否能够迅速走向成功的大问题。一、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研发现状当前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研发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研发投入不足。这是阻碍企业研发创新的最重要因素。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全国约有七成的化工企业研发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1%。另一方面企业贷款难度加大,效益不好的企业更是如此。第二,信息不灵通。一方面是企业掌握的市场信息少、渠道少;另一方面是市场信息杂乱,不准确、不及时。第三,合作水平较低。许多化工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上独自作战多,与科研院所合作少,局限了技术创新的强度。第四,创新水平低。由于资金紧缺、经济状况不好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动机和能力;有些企业在投资上重视短期内见效益的项目,缺乏长期战略思考;在资金使用上重视扩大产量和规模,轻内部挖潜改造;分配上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着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第五,优秀人才缺乏。一些化工企业既缺乏工程技术人员,更缺企业家。一些企业除人才数量不足外,青年技术人才的流动过于频繁已成为突出问题。第六,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许多化工企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周边化工企业的关联度低、融合度差。一些地方中小化工企业与国有大化工企业联系松散,相互之间既不能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也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二、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研发模式1、产品模仿战略。产品模仿战略指的是中小企业生产与大企业完全一样的产品,是对市场上畅销产品的拷贝。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研发战略,无须冒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只需跟进市场畅销产品,保证产品质量过硬,就能产生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但是产品模仿战略也容易使企业陷入“模仿陷阱”,缺乏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产品或产品群。2、产品改进战略。产品改进是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善,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质量和改进包装等,从而达到增加产品所给予顾客价值的一种产品研发模式。产品改进由于已有基础,开发的成本和难度都大大降低,在企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既照顾到企业资源的现实条件,又能够循序渐进,使产品的长短期战略不脱离。3、技术引进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使用他人的专利或转让的科研成果来为本企业服务。采用技术引进战略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研发力量,收效快。但是企业不宜长期以此作为研发战略的主体。4、“填补空隙”战略。这种战略有两种含义:一是针对市场上某一时期可能实现的潜在需求来组织研发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本企业的某种特殊技术在社会与市场上尚属空白的机会,加强研发,使之占领市场,获得利润。广东秀珀就是成功运用“填补空隙”战略的例子。他们在跨国涂料企业在中国建筑涂料市场迅猛扩张的现实面前成功定位,在“地坪漆”这一细分市场集中研发力量攻关,最终被广大客户誉为“地面处理专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地坪王国”。5、产品创新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品创新是获得生存根本和迅猛发展的最佳战略。产品创新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思想理念创新,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创新研究所需要的物质、资金成本比较低,因此中小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事实上许多中小企业就是靠产品创新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对于有一定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讲,产品创新战略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优战略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创新在需要一定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失败的风险,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选择产品创新项目时一定要谨慎,较好的处理办法是量力而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与范围内进行突破创新。三、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研发战略选择要注意的问题1、研发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企业研发战略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应该力求明确,重点突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并与具体计划相配套。同时研发战略也应该有重点和协同,有助于增强核心的技术能力,避免轻易涉足企业不熟悉的技术和市场领域。此外还必须注意长期发展项目和短期赢利项目相结合;研发项目要有数量化的具体目标,例如新产品的销售额、利润等,以考核和激励研发。2、研发规模和投资水平。企业采取不同的研发战略,就有不同的研发规模及投资水平。如模仿战略需要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对研发投资较少,而产品创新战略一般对研发投入要求较多。企业确定研发规模时还要以研发战略为依据,保证企业目标、战略与规划的实现。3、研发组织体制。这是研发战略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其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内研发部门如何设立、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构成比例等战略性资源配置问题。如实行模仿研发战略的企业最好采用分散的组织体制,让研发工作为解决生产部门的实际问题服务,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企业的研发战略决定了企业研发工作的主攻方向,因此,中小化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选择不同的研发战略,是一个关乎企业长久大计的关键决策。更多相关文档·石油企业资本运营战略探析(3630字)·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8513字)·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6698字)·财富再生机制与企业社会责任(5680字)·学习型企业及其建构策略初探(5230字)·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功能(5024字)·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再认识(5746字)·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分析(3631字)·信用缺失与信息不对称相关分析(2947字)·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7708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hxdoc@126.com站长统计height=21更多相关文档·基于范式的民营企业家族化问题研究(8513字)·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6698字)·财富再生机制与企业社会责任(5680字)·学习型企业及其建构策略初探(5230字)·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功能(5024字)·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再认识(5746字)·跨国公司的跨境环境管理战略分析(3631字)·信用缺失与信息不对称相关分析(2947字)·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7708字)·战略联盟中合作风险与信任、控制间关系的实证研究(6614字)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Email:hxdoc@126.com站长统计椒āU庑┓椒ㄓ美唇馐图易逯拼嬖诘暮侠硇裕鼍凸鄣愣?/3以上的企业也是家族企业。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盛行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社会文化范式并不具备足够的解释力。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效率和组织能力的高度评价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缺陷。如强调创业者尤其是核心人物的领导作用的观点,这种解释随着第二代的更替已成为追忆的历史;而家族企业产权和治理的非经济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经济力量所穿透。制度变迁理论强调制度环境约束和嵌入性要求,认为家族化锁定是市场和制度不完善的结果。但是它无法解释已经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公司制,一些家族企业逐渐地“泛家族化”。在交易成本理论看来,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把内部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外部化的过程(交给市场解决),同时引入不可交易的且企业需要的部分。它犯了科斯同样的错误,就是只看到企业的交易功能,没看到企业的生产功能。因为企业的知识由契约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组成(****,2002),前者可以根据收益成本比较从市场上购买,而后者是内生的,需要自身的投资。能力范式在于解释那些企业内部不能交易也无法交易的现象,如企业的隐含知识、核心能力、关键性资源等。基于交易成本范式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在一定程度靠近能力范式,但是还存在很大距离。刘伟(2001)把企业产权制度看作是要素市场制度的函数,产权结构是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函数。这种观点有助于对家族制在交易成本理论和能力理论结合性方面进行解释,即民营企业选择家族化的产权形式和治理形式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又维持了关键性资源,而这正是要素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制度和资产专用性(核心人力资本和其他关键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演化理论是研究民营企业制度的一个崭新视角,但是仅仅局限于达尔文主义的生物进化观点有时显得比较牵强,而且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与生物演化毕竟不可同日而语。现有文献中的一个缺憾是关于网络范式在民营企业研究中的运用与经济现实相比远远不够。网络范式揭示了区域性产业集群或企业网络的形成机理,以及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经济和虚拟组织的存在理由,它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辅之以经济社会学和交易成本理论,暗含着演化理论的逻辑,形成有现实感的理论魅力。在当前家族企业研究中,少数文献有所涉及,但缺乏理论自觉。家庭契约论和社会资本论以及产业集群论从非正式制度和规模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示出网络范式的痕迹,但似乎又有一种欲说还休、不够明快的感觉。网络范式以其特有的理论生命力显示出比制度范式(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文化范式(也可成为经济社会学)对民营企业家族化有更强的解释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虚拟网络、社会网络与企业网络的交互作用,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企业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式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运用新的理论去解释。从国外企业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治理经济学)对中国民营企业有较强的解释力;在方****上,新古典方法、制度分析和演化分析都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当前企业理论出现了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合流的趋势,这将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新的视角,有待我们去吸收养分,灵活运用。三、民营企业家族化现象的经济逻辑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产权、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等)的变化是由经济系统运动的内在逻辑决定,它是企业自身的因素与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用williamson的话来说,企业是一个适应性组织。在一个无强制性的经济体系中,企业之所以采取某种产权制度或治理方式是企业经济活动自生自发演进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或组织理性设计的产物,这种企业从而具备了“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影响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企业演化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提高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市场规模的扩展;技术进步;制度环境的改善。而判断一种企业制度是否合理或具有效率,要看它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要看它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是否是低成本的(巴曙松,屠新曙,2002)。民营企业作为一种本来意义上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的演变过程与市场进化过程息息相关。应焕红(2005)把民营企业的特点概括为:具有生存特质,是一个动态伸展的过程,是一个自觉学习的系统,是一群尖锐矛盾的集合,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基于这样的描述,大部分民营企业实行家族经营一方面是根据自身发展要求作出的制度选择,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市场化发展进程的结果。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在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生态和文化背景中,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民营企业面临两种不信任,即在经理市场上,企业主不信任经理人,在资本市场上银行不信任民企(所谓金融恐私症),产权封闭化、治理家族化是无奈也是明智的制度选择。简言之,就是为克服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将代理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当然,即使是家族化治理,也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制度形式,这就取决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信息结构,不同的信息结构导致不同的控制权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契约结构,最终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治理机制。而这种治理安排也并非静止不变,民营企业天生的学习、模仿、纠错能力使治理机制处于不断的优化调整之中。迷信现代企业制度、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新型企业制度、简单的否定家族制,不
本文标题:企业战略-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研发模式与战略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