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检测卷一运动声物态变化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1.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两个鸡蛋重约1N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C.人脉搏1s跳动约70次D.教室的高度约为1.5m答案:A解析:在物理课本上,学习力这一章的时候,课本举例说明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所以选A,B选项温度已经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C选项应该是1min的时间,D选项教室的高度很明显比初中生身高要高,应该比1.5m高。2.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A.一日千里B.大步流星C.风驰电掣D.迅雷不及掩耳答案:A解析: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描述运动的快慢。选项A,“一日千里”指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此选项符合题意;选项B,“大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此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此选项不符合题意;选项D,“迅雷不及掩耳”形容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不符合“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答案:A解析: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B正确;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故应选择A选项。4.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答案:A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是完整的像,故D错误。5.图为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子弹射过柿子的照片。若子弹的平均速度是900m/s,则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大约为()A.0.1minB.0.1sC.0.1msD.0.1μs答案:C解析:柿子的直径约为9cm=0.09m,由v=可知,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t==1×10-4s=0.1ms。6.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16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答案:B解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点燃的蜡烛放凸透镜前16cm处,故蜡烛在透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应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7.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靠空气传到运动员耳朵中的B.鼓声是由鼓槌振动产生的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答案:B解析: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观众耳中的;打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鼓声响度越大;音色能反映出不同发声体发声的特色,因此观众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和号子声;故A、C、D三选项的分析正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槌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的,因此B选项的分析不正确。8.某年某月某日,物理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昕昕同学通过直接观察作了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A.月亮是一个球体B.月亮像一个银色的盘子C.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答案:A解析:A.月亮是一个球体无法用眼睛观察到,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个面,故A不正确;B.月亮的样子像一个银色的盘子,可以观察出,故B正确;C.月亮的形状像一艘弯弯的小船,可以观察出,故C正确;D.月亮与我们的视角成45°可以观察出,故D正确。故选A。二、填空题(共12分,每空1分)9.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选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答案:传递信息响度解析:本题考查声的利用、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听诊器的作用是诊听病人的心脏、肺、气管、肠等器官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传递信息,听诊器的橡皮管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让声音集中传播来增大响度。10.(2015·衡阳质检)居民区,清晨有一家饭店大声播放优美动听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是通过来减弱噪声的。答案:属于阻断噪声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噪声的相关知识。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居民区,清晨人们有的还在睡眠中,不应该“大声播放”音乐,虽然优美,但妨碍了人们的休息、睡眠,因此属于噪声。减弱噪声的方法有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的。11.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选填“A”或“B”)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答案:A80解析:读图像可知,A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有一段图线是水平的,表示在这段时间里该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因此是晶体,其对应的熔点温度为80℃;B物质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属非晶体。12.小明同学在一个玻璃杯的后方放置一张画有两个箭头的白纸,如图甲所示;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观察到乙图所示,透过杯中水看到的箭头却是反向且变长了;说明装水的杯子相当于镜,与(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答案:凸透投影仪解析:圆形玻璃杯装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杯子看过去能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时,是物体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时才能出现的现象。13.某学校男生1000m体育考试成绩和分值如下表所示。如李翔体育成绩测试结果为15分,则李翔在1000m测试中所用时间为s,平均速度为m/s。时间3'30″3'40″3'50″3'56″4'03″4'10″分值201918171615答案:2504解析:由题中表格可知取得1000m的成绩(15分)所用的时间为t=4'10″=250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4m/s。14.(2014·丹东中考)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三种色条合成,电视遥控器是用(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答案:红、绿、蓝红外线解析:本题考查光的颜色和不可见光。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遥控器是用红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三、实验探究、简答与计算题(共56分)15.(7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tBC=s,vAB=m/s,vA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选填“大”或“小”)。答案:(1)v=(2)小(3)410.020.03(4)大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而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AB为小车在A、B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为sAB=10cm-6cm=4cm=0.04m,同样sBC=6cm-1cm=5cm=0.05m,sAC=10cm-1cm=9cm=0.09m;tBC、tAB由秒表直接读出,分别为tAB=2s,tBC=1s,则tAC=3s。由此可知:AB段的平均速度vAB==0.02m/s,BC段的平均速度vBC==0.05m/s,AC段的平均速度vAC==0.03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16.(6分)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甲(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2)当观察到时,说明水已沸腾;(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像是(选填“A”“B”“C”或“D”)。乙答案:(1)89(2)气泡越变越大(3)继续吸热(4)A解析:(1)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89℃。(2)水在沸腾时,水温都达到沸点,水在各个部位同时汽化,因此大量气泡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得到补充,加之越往水面液体的压强越小,因此气泡会越变越大。(3)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收热量,因此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4)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如题图A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升高到沸点以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图A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B是晶体熔化图像,C图是晶体凝固图像,D图表示吸收热量,温度一直升高,故B、C、D都不符合题意。17.(6分)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次数123材料玻璃玻璃水晶凸起程度较小较大较大焦距/cm8.04.0(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答案:(1)10.0(2)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3)蓝(4)没有在成像最清晰的时候测量像距解析:(1)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读数为10.0cm,即透镜焦距为f=10.0cm。(2)由图甲可知,第一次测得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根据表中1、2次的实验数据可知,材料相同的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光较蓝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本文标题:单元检测卷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3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