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备课教案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具电脑集体备课人陆燕琴、任黎霞、陈小娟、计建华、何心妹、周玉莉、石桥备课人周玉莉复案人参考资料或教案教参、网上查找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渗透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复案记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一)理解第一、二句诗。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板书:盛景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理解第三、四句诗。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1、自由赏读。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3、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2、各组汇报交流。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四、布置自选作业。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备课教案课题21、搭石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具电脑集体备课人陆燕琴、任黎霞、陈小娟、计建华、何心妹、周玉莉、石桥备课人周玉莉复案人参考资料或教案教参、网上查找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渗透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活动复案记录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2.小组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3.重点指导。“涨”和“间”是多音字。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5.指导感情朗读。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1.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2.学习第4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3)指导回答。(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3.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三.指导朗读全文。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五.小组交流。六.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摆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让背……过备课教案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具电脑集体备课人陆燕琴、任黎霞、陈小娟、计建华、何心妹、周玉莉、石桥备课人周玉莉复案人参考资料或教案教参、网上查找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渗透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活动复案记录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猜谜导引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三、揭题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反馈:(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反馈: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指名反馈:3.教师导读: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备课教案课题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具电脑集体备课人陆燕琴、任黎霞、陈小娟、计建华、何心妹、周玉莉、石桥备课人周玉莉复案人参考资料或教案教参、网上查找等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德育渗透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重点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感受人和人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教学活动复案记录一、五分钟基础知识训练。1、读表示关心、帮助方面的成语或短句。2、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说具体。(点击课件,进入“积累”栏目)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听《母亲》这首歌。听过了吗?大家听了后想说什么?(点击课件歌曲)2、引入: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点击课件出示课题)3、同学们,你们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三、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1、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好,开始。(生阅读,师巡视)读完了,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生畅谈感受:四、深入阅读——理解“爱”1、生默读课文,思考: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笔画下来。(点击课件出示要求1)2、学生交流:(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3、感情朗读: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引读)4、读了这些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随机板书。五、品析、想象——领悟“爱”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点击课件出示要求2)2、学生交流想法:六、爱的延伸: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师:同学们,确实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都会需要亲人、朋友的关爱,可是爱是一种能力,怎样去爱,需要我们学习。可以说,这篇课文记录的不仅是关爱同学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爱的过程。所以说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会爱。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对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4、走近《爱的教育》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七、作业布置: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板书设计卡罗纳老师同学家长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爱!备课教案课题24、给予是快乐的课时1课型
本文标题: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2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