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旅游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系统的结构1.旅游(tourism):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游览、非定居者、暂时居留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2.旅游地理学(tourismgeography):是研究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特点、开发利用和旅游点(地区)规划布局的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分科。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质: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新学科、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2.研究对象: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即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分布、运行机制等规律。§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现代旅游业——旅游系统: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业)、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皮尔斯(Pearce,1989)、郭来喜(1985):皮尔斯比较重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旅游客体的研究。2.地理学观点——空间表现形式: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二、研究内容简析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三、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2.统计调查法3.旅游图表法24.景区分类法5.定性分析法四、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6.保护旅游环境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二、与旅游科学的关系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世界旅游历史:一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古代旅行和旅游;二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代旅游;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旅游。§1.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一、二战之前:土地利用麦克默里地理学者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而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二、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现代旅游、旅游区、独立学科三、60年代以后:科学化1.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1)旅游资源调查评价;(2)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3)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4)旅游环境研究。2.70年代——至今:理论研究、实际工作§2.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发展的外部环境1.战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的主要贡献: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开发提供必需的资源和区域分析依据;预测从客源地到目的地间的旅游流量;对旅游区域的内部结构、旅游地的社区状况和客源地至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旅游规划提供基础;为其它研究旅游的社会科学者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二、发展趋势1.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内容极其多样化,跨学科性。3.研究主题从局部着眼转向全局,同时保留和发展专题研究。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3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民间出游、游记、旅游地理著作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1.1978年后迅速发展2.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成果显著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以描述性为主§4.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化,以任务带学科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3.跨学科研究意向微弱二、发展方向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第三章旅游者行为§1.旅游者一、定义1.国际上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旅游者的相关条件(2)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1)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2)海外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3)海外一日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二、旅游者的特点1.异地性2.享受性3.消费性4.业余性5.地域性§2.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需要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44.尊重感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1.旅游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需求,也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2.分类(1)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2)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3)旅游心理规律①个体旅游动机: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娱乐性动机②团体性旅游动机:宗教型动机、寻根型动机、文化经济型动机3.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3)心理因素三、旅游动机的激发1.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外动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2.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互补性: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可达性: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3.激发因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优良性、旅游价格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1.旅游行为:广义的旅游行为指旅游者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娱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包括从生活地奔赴旅游区,在旅游区具体的旅游内容和在此时间内的食、住、购物等行为,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主要环节均属于旅游行为,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内容。2.旅游行为层次(1)基本层次——观光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商务、体育、科考等旅游相互关系: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3.现代旅游行为的特点(1)大众性(2)消费性(3)综合性和多样性5(4)地域性(5)季节性§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做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信息、距离差异→感知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观光动机→主要旅游形式2.最大效益的原则:资金、闲暇时间确定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精力上恢复、精神上享受,即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高的满足度。(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③选择娱乐购物旅游的典型区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其大小因人而已,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决策者本身。王家骏(1997)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两点推论: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等条件决定的,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四、旅游决策过程三个阶段:认识需要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4.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面状空间行为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低的,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奇特的;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多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结点状线路。结点状路线旅游:居住地、暂住地三、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点状空间行为度假旅游、结点状旅游1.选择环境质量好的旅游度假地2.选择娱乐性、运动行、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5.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一、资源个体的评价:大众性、历史价值、资源独特性6二、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近邻效应有正负效应三、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2.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2)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旅行组织机构。3.具体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旅游需求(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结构(3)收入与闲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带薪假期)(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决定收入、闲暇和教育程度差异(5)资源和交通:资源吸引力、交通条件(6)价格和汇率:旅游需求随价格和汇率反方向变化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1.第一手资料:为专门的研究目的而收集的资料资料成本高,耗时长主要方法:调查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观察法——野外考察、实验室法。2.第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第二手资料要明确材料来源,弄清目的、口径和可比性三、旅游市场分析1.旅游市场战略体系(1)旅游市场模型: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
本文标题:《旅游地理学》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