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变态人格心理分析》读书报告Preface一、本书主要是对动机、基本需要、调整、挫折、心理矛盾和紧张的研究和分析。二、研究变态心理学首先就要知道变态心理和常态人格的界限。本书分别全面阐述了解释标准和描述标准在文化差异,时空差异等的优点与不足。通过验证,最后认为调整标准最为之实用。三、本书从遗传、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找出变态行为出现的原因。四、从对变态人格的分析研究到具体的反社会行为以及具体的治疗措施。Introduction第一、二章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其范围一、问题:什么是变态心理学?怎么明确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为什么调整标准作为两者的界限?二、解题路径和方法:经验分析的路径;归纳法。三、过程及结论(一)引子:三个问题的解决是相互影响的,前面的问题的解决是后面问题解决的前提。(二)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第一节)1.佩奇的确证。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变态人的行为和精神过程。2.科里曼的确证。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特定领域,主要通过发展和综合心理学原则来分析变态行为。3.基斯卡的确证。变态心理学特定地研究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4.罗森、福克斯、格雷戈里的确证。变态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在常态和普遍人格结构中的变态行为。5.马奥尼的确证。借助变态心理学研究那些所谓常态人格的偏离和变异现象。总而言之,都是把变态心理学视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特定领域,研究变态人格的行为和体验。(三)怎么明确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第二章第一节)描述性标准1.统计标准。通过统计正常人平均智商或者个性特点,用常态分布曲线表示出来,远离中间值的则是变态的。缺点:个体之间互相存在差异,而且地域、文化和时空的差异都会影响“均值”。2.非统计标准2.1道德标准。根据人类提出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符合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则是常态,否则是变态。缺点:(一)道德的标注过于主观,并非绝对概念,存在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区别。(二)一个被看作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或许表现出已知的行为障碍,而很多被称之为心理变异的人又不显示任何非道德的行为。因此,道德标准不能作为划分的标准。2.2社会协调性标准。符合社会准则的人就是常态,否则是变态的。缺点:这一看法的常态性就是大多数人所赞同或遵循的事物。缺点:在不同的地域或文化背景,以及同一文化背景或区域中,也必须改变我们的判断。也就是存在地域或文化的差异性,主观性比较强。2.3理想或完美的标准。正常行为等同于完美和理想的行为。缺点:不存在任何绝对的理想和完美。这一判断纯属主观,而且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人则很困难。2.4法律标准。遵守法律的人是正常的,反之,则异常的。缺点:(一)法律并非绝对,会不断被修改。(二)某些行为是否合法尚在争论之中,还没有确定一致的看法。解释性标准1.病理学或医学标准。行为的正常与否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即变态人格都是某些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变态行为是疾病的征兆。缺点:大多数精神上有障碍的人,神经系统并没有出现结构损伤或机能障碍。2.心理学标准。心理功能是否健全,是常态与变态的决定性因素。3.调整标准。正常人格能正确调整自我以及自我同环境的关系,尽量使自我的实现和其对社会奉献达到均衡程度。而变态人格在很多方面,他们的意图和行动是威胁社会,不可能自我实现对社会有所贡献。(四)为什么调整标准作为两者的界限?1.道德、社会协调、理想或者法律标准所涉及的事物都纯系主观行为,其在判断问题上的功能是不可以完全信赖和确认的。2.统计学标准采用偏离平均数的方法,人类行为不可能用单纯的量来说明。各种程度的偏离并不必然意味着变态性,这样的方法的本身就有其弊病。3.马奥尼的确证。(一)任何变态行为和方式都与其它很多因素有关,而不是简单归属某一种原因(二)所有有机体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都会发生变异。判断正常和异常人格的区别是变异的程度而不是种类。4.调整标准更客观看到区别以及可以找到行为障碍的根源。调整的丧失既损害自身,又不利于所处环境,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两方面可以观察和区别出来人格行为的正常性或变态性,对于时间、地域、文化等差异的影响并不大。
本文标题:变态人格心理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9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