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chapter6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主讲教师:吴永成第六章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第二节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概况•第三节可持续农业的模式建设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总体上讲,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农业环境和农业生态遭到破坏、人类同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协调的现实情况下,为寻求一种更适合人类持久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农业发展理论。•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一、可持续农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可持续农业的产生,是基于全球农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农业环境恶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替代农业模式,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再生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等,以谋求较好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但由于这些模式常常得不到满意的产出和效益,而在实际中难以广泛推广。•于是,国际社会努力寻求一种既能使农业继续增产,又能使生态系统保持基本平衡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农业”便应运而生。•“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agriculture)的概念首先是著名生物学家罗德尔于1983年在其发表的“持续农业”研究论文中提出的。•1985年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教育法”,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成立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所”,旨在重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全面、系统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和食物等重大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了“2000年粮食: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88年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推动了可持续农业研究的发展。•1991年在荷兰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了《登博斯宣言》,考虑到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SARD)战略。•1991年8月国际农业经济学代表大会也以“可持续发展与目标合作”为主题。•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确定的会议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认为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不仅来自城市工业污染和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来自最古老的产业即农业。•1993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第27届国际会议上强调到2010年世界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满足现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三,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前提下,逐步兴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为以可持续农业为基础的农村发展创造条件。•从此可持续农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形成。二、可持续农业的概念•自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出现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可持续农业”的概念仍在发展过程中,迄今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在这些定义中,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农业可持续性等概念是通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多大20多个,可以归并为单一属性定义和综合属性定义两类。•这两类中,在国际上流行或有影响力的定义各有三个。单一属性定义•1、侧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1988年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委员会提出的,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能够增进人类需要而不破坏环境甚至改善自然资源的农业系统的能力。落脚点是改善资源与环境系统。•2、侧重于社会角度的定义•持续农业是指,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的农业。落脚点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单一属性定义•3、侧重于经济属性角度的定义•认为持续农业是“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农业经济的净收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落脚点是农业经济发展。综合属性定义•1、1984年道格拉斯提出的三重定义•认为持续农业的内涵应包括环境重要性、食物充足性和社会公平性。1987年布朗将其进一步完善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持续性。•2、1989年美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土壤学会讨论形成的一致看法•持续农业是“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和资源,提供人类对食品和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做法。综合属性定义•3、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其定义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方式,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三、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涵•1、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生”)是SARD的永恒主题。•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这是SARD“三大目标”的精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2、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农”)是SARD的中心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登博斯宣言》提出SARD概念,首次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起来,这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因为对这些国家而言,没有农村的脱贫与发展,就谈不上可持续农业。•同时,《登博斯宣言》还强调以人为本,广泛发动农民参与,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也是搞好SARD的重要途径。•农业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农村问题对中国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农村要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是建设SARD的客观要求。•3、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个原则”)是SARD的主张。•4、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生态持续性(“三个持续性”)是SARD的特征。一是经济持续性二是社会持续性三是生态持续性一是经济持续性,从广义上讲,经济包括生产。•农业生产可持续性是指在较长时间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出水平。已经高产的,需要保持已有的水平;对于产出不高的,则需要一个持续的增长速度,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济持续性指在经济上能获得赢利,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二是社会持续性,•是指维持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农村劳动力以适当速度不断从农业领域转移出去等。三是生态持续性,•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所影响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持。•在资源方面,包括土壤肥力的稳定或提高,耕地总量的稳定或保持动态平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所需非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对于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源问题是农业生态可持续问题的主要方面。•5、经济良性循环、社会良性循环、自然良性循环(“三个良性循环”)是SARD的运行机制。一是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经济系统的良好循环。•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滞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在3:1以上,我国只有0.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通常是农业总产值的1.5-2.0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还不到农业总产值的1/3。二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全,首先需要强化一个共识,这就是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三者构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社会问题,始终居于重要位置。三是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SARD强调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对立、掠夺逐步走向和谐,抚育和培植自然资源,实现永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轨道。•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是SARD的综合目标。•经济效益即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社会效益指在生态系统中投入一定的劳动后,生产的各类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程度。•生态效益的实质是在合理的劳动投入下,换取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最高效率、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四、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1991年《登博斯宣言》提出的SARD必须努力确保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粮食持续增产安全目标、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目标与保护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目标。这三大目标是一个整体,要全面理解,也要全面实现。•它的基本精神:一是必须把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必须把“资源与环境”和“生存与发展”结合起来。五、可持续农业的基本要求•1991年《登博斯宣言》还对SARD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1)努力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体系内的效率(包括产品、土地、劳动、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等),尽可能减少浪费和污染。(2)在利用自然资源和物质投入过程中,要力求维护和提高再生产能力,增强后劲,促进资源和投入物的利用与生物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种多变的外界条件,减少风险,稳定收成。(3)努力开展多种经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促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统方面的多样性,从多方面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简而言之,就是效益要求、能力要求和农村农业结构要求。“三个要求”为实现“三个目标”服务。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的主要途径•1991年《登博斯宣言》对实现SARD提出了九条主要途径:1.建设机构•重点研究加速有关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农村执行机构的建设。2.调整政策•要对现行农村各项政策进行分析,评价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促进有关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和完善,约束、规范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3.增强实力•此处是指强化各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也就是通常讲的“硬件”与“软件”。•4.保护资源•着重研究资源利用与保护状况,评价各类资源的潜力,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相应的合理承载能力以及资源的持续利用前景,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的技术与管理的综合对策。•5.控制环境•着重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免于各种污染,使生态环境永远处于良性循环之中。•6.开发智力•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包括短期培训和实地考察,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和智力资源,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参与SARD工作的能力,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行动和妇女的发动与参与。•7.加强科研•着重研究对常规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合理使用工业化投入手段,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持续、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技术,以及建立把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农作制度。•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技术:土壤养分管理(IPNM);土地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技术;水土保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农作制度研究与推广(FSR/E);资源动态监测;农业生态工程及中国生态农业;农业信息系统及(专家)决策支持系统•8.提供服务•主要是为农村的多样化生产活动和各种生活需要,提供物质的、社会的与组织的全方位服务。•9.传播信息•主要是建立和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相对独立的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为实施可持续农业规划的各种组织与个人,及时交流有关信息,以便准确指导可持续农业事业的顺利发展。第二节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概况•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主要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怎样减轻国家的财政支出和农民的投入,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品质,永续利用资源和搞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美国•美国是实行“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最早、最积极的发达国家之一,成立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chapter6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