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能源格局与战略能源结构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能源格局与战略•能源结构发展演变•能源争夺•能源结构演变过程中的问题•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我国能源发展的前景能源结构发展演变过程与现状•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从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到近代的核能利用,始终贯穿着人类为寻找和获取新能源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新能源的发现与应用,配上技术进步往往会促成社会发展的一次飞跃。–煤与蒸汽机的结合引发了18世纪举世闻名的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近代文明的序幕;–石油与内燃机的结合为20世纪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曾经是毫无顾忌的动力源。•化石燃料一直是近代世界能源的主角。经过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大规模开发应用之后,各种能源的相对地位必然发生变化。•由于涉及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世界能源的格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的能源概况•20世纪世界能源利用的主旋律–煤炭与石油两雄并立,石油后来居上;天然气、水电和核电三小龙急起直追,天然气脱颖而出。到20世纪末,形成了石油、煤碳和天然气三足鼎立的格局。煤的比重与地位•煤作为世界的主要能源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二战后屈居石油之后–煤的热值、效率和运输、使用的方便性均不如石油,加之煤燃烧时排放出大量的SO2、N02以及固体微粒。–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煤改油的热潮。到了7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煤在能源中的比重降到了20%以下。•“伟大的黑色希望”——煤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起因于1973年的一场中东战争。–各国开始重新调整煤炭与石油的战略格局。–美国卡特政府于1977年发表了以煤为主的国家能源计划。–从1973年到1992年,全世界煤的产量增加了55%。•由于利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煤依然没有恢复昔日的风采,只不过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有所回升。–近年来煤在总能源中的份额为27%~28%–特别应当指出,直到20世纪末,煤仍然是发电的主要燃料,世界电力的40%是以煤炭为能源的。石油的地位•石油是20世纪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其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二战后跃进为第一。–热值高、储运使用方便、排污少–石油的性价比高–石油危机前,供应不受限制。60年代末,波斯湾的石油价格低到每桶只需l—1.2美元,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到了1973年每桶油价为3美元,仍然相当低廉。•石油危机–1973年10月6日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对石油实行限产禁运,原油因供应不足价格飙升到每桶12美元。–对世界各国的工业结构和能源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煤改油的进程发生逆转。石油在能源中所占份额迅速增加的势头被遏制。•现代意义的能源革命–各国都致力于节约石油能源消耗和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天然气•天然气因价廉好用,在世界能源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排行,1994年达23%,正向排行第二的煤炭靠拢。水能和核能•水能和核能也属于世界五大常规能源,虽然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所占比例较小,1994年分别占总能源消费的2.5%和7.2%。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新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系统的基础,但目前它们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相当微不足道。20世纪能源特点•能源主要分为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有核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在当前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约占总能源的90%。就全球而言,化石能源中煤炭储量丰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化石能源总当量的比例分别为62.8%、19.6%和17.6%。21世纪的世界能源•决定能源格局的因素十分复杂,甚至包括变幻莫测的政治因素,但它只能影响一个时期,长远的最终的决定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21世纪的世界能源格局•21世纪的世界能源格局依然由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构成。•21世纪能源格局的特点预计是:石油的重要性日趋下降,再过二三十年将失去领头羊的地位;煤炭、天然气、核能和水能等常规能源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应用;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面临大规模的开发。21世纪能源模式展望•就整个21世纪总体而言,较难形成类似于20世纪的超级能源引领大盘的局面,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多种能源你追我赶、你消我长的多极式能源格局。经过近百年的消长蕴酿,到21世纪后期,以太阳能为首的新能源有可能脱颖而出,并由此开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纪元。对能源的预测•KingHubbert1949年发表论文:–以指数曲线上升的能源消耗只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在千年为坐标的人类文明史上,以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特征的时代就象华盛顿纪念碑一样,其宽度充其量只有三个世纪HubbertCurve曲线的意义•简略地讲,其思路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将怎样被耗净?初期,其采掘量主要取决于需求,因而其累计采掘量呈指数增长;随着累计采掘量的增加,资源极限对采掘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增长率将越来越低,直至降为零。于是可以用Logistic函数来拟合其累计采掘量数据,进而预测逐年的采掘量,这就是Hubbert曲线对本国的石油预测•Hubbert预测美国本土48州的石油产量可能在1971年达到峰值。当时美国的石油备用产能非常巨大,实际生产只动用了不到65%的总产能。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测美国的产量将在10年内达到峰值,很难让人们接受。而事实上,1970年1月,美国本土48州的石油生产达到峰值,此后美国的石油生产商再也没有生产出这么多的油,而美国的石油需求却一如既往,持续上升,导致石油进口剧增Hubbert曲线修正•理想模型中因限产而未动用的产量,在峰值前的部分标为A区,之后的部分标为B区,这部分未动用产量可推迟峰值,却无法阻止峰值的来临。储采比的趋势预测•全球储量石油1500亿吨,天然气150万亿立方•预测的前提:–全球石油耗量以2%/年递增(由于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国每年递增5~10%),天然气耗量以每年5%/年递增(由于应用的普及)–新探明储量为年耗量的10%(中东已连续三年无新探明储量)•预测的结论:全球石油在2032年耗尽,天然气在2028年耗尽耗量曲线与储量曲线在2020年相交石油储采比曲线天然气储采比曲线煤的储采情况预测•全球煤的储量可供开采200年,但煤不能完全替代石油及天然气。将煤转化为油(通过加氢)或其他燃料会损耗一半的能量。中国:形势更为严峻•储量–石油:38亿吨,消耗量2004年为2.5亿吨,每年以5~10%增加–天然气:1.37万亿立方–煤:1145亿吨•如果不依赖进口,在15年内中国的石油将会耗尽。目前对进口的依存度已接近50%。中国的煤可开采100年,也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关于预测的说明•对石油、天然气产量的预测:–采储比是动态值,它并不意味着石油真的会在2032年耗尽,实际上远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将被迫大幅度降低开采量•关于产量的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20年至2030年间见顶。在2100年左右,石油产量将降至1/5~1/10。这意味着能源的替代过程将延续到本世纪末化石能源紧缺意味着什么•在规模性新能源工业建立之前,能源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油价的高企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各国政府为了抢夺或控制稀缺的最后能源而发生利益冲突、摩擦,甚至战争•建设节约性的社会,将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利用能量成为优化各种系统的最高目标•新能源工业将会崛起,并最终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要的能量供应者。但化石能源的退出将经历数十年乃至百年的时间•就象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给今天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样,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也将给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带来巨大的变化能源的争夺•战争与军事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而能源是其中十分突出的重要因素。研究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25年,世界能源消费量将增加58%。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动力消耗的燃料增加了20倍,能源危机的红灯已经在急促闪烁,一方面是能源的日渐匮乏,另一方面又是追求安逸奢华的非理性消费。能量占有和分配的严重不公潜伏着极大的危机,能耗大户若不肯节制无度挥霍,必然走向强取豪夺,而为此维持庞大的军事实力又要以不堪重负的能源投入为前提。中国的能源需求•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对世界煤炭(包括动力煤和炼焦煤)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未来50年内中国将成为能源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我国正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加工制造基地,一些高耗能制造业正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的GD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需要煤炭工业增加两个以上的百分点。换句话说,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只有在高于GDP增长速度两倍以上的情况下才能确保GDP的增长。2003年全国煤炭产量在16亿多吨,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煤炭产量需要翻番,达到30亿吨左右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战争史是一定意义上的能源争夺史•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所著的报告文学“石油风云”生动地描述了二十世纪的石油发展史,认为二十世纪战争多为能源的争夺而引发的,而战争的胜负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交战双方最终对能源的占有。能源是战争的基础•无论是过去的机械化战争,还是现在的所谓信息化战争,能源都是进行战争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战争潜力的主要标志之一。一个想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它必千方百计地把夺取和控制能源纳入自己的战争准备之中。•当年的希特勒把夺取罗马尼亚油田,作为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战略步骤之一;今天的美国把控制波斯湾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这方面的证明。•即使现在的“信息化战争”。如果没有电能,那些计算机、雷达等信息化装备都会失去作用。为能源而战•战争需要能源,所以为实现战争的最终政治目的,在某一阶段又必须为能源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在北非参战,1941年2月14日德国隆美尔装甲部队进入北非,主要战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夺取中东石油;而英国之所以不顾本土有遭受德国入侵的危险,竭尽全力,不惜血本地与德意军队大战,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参预非洲战争乃至如今要建的“非洲司令部”,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保住与它们的利益关系极大的石油供应线。•法西斯德国在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得手后,希特勒不顾前线将领的反对,悍然决定将主攻方向调头南下,主要就是为了夺取乌克兰的经济资源,其中主要是高加索的石油产区和顿巴斯工业及煤矿区,其次是夺占克里木半岛,使苏联这个“袭击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失去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地区争端迭起,接二连三地爆发战争,成为世界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主要的仍然是因为那里盛产石油。能源的危机就可能引起战争•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深陷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之时,又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英国、荷兰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使日本石油需要量的88%断绝了来源,迫使日本不得不用战争手段夺取爪哇、苏门答腊和隶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以满足其侵华战争、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战争的需要。•这一战争史实提醒我们,今天的超级大国,以及具有相当军事实力的国家,在出现能源危机时同样会铤而走险,发动战争。有石油或天然气的地方就会有战争•伊拉克:由于伊拉克地处海湾地区中心,华盛顿将会牢牢抓住中东石油的龙头并垄断油价。随着美国军队对伊拉克的占领,美国石油公司将会无止境地开发已探明和未探明的油田。•阿富汗:美国入侵阿富汗的真实目的,是为铺设横穿阿富汗的里海输油管道开路。•中亚: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地理交叉点。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将扼制整个欧亚高原的咽喉,继而降伏整个世界。同时,里海又是世界第二大物美价廉的油田。•非洲:对非洲忽视几十年之后,美国开始在非洲大陆积极活动。原因当然也是石油。美国高官说:非洲石油已成为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一部分。战争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石油的影子•有军事专家认为,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好多战争都是和石油联系到一块的。比如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它向南进攻乌克兰,进攻巴库地区,主要是为了夺取石油资源偷袭珍珠港•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是和石油联系在一起。日本是一个石油进口国,二战前
本文标题:2能源现状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