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
一、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1、若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双皮鞋可以换A、1件上衣B、4件上衣C、8件上衣D、16件上衣解析:解这类题目的理论基础是: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解:设原来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x,原来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y。则等式为x=2y设现在生产1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a,现在生产1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则等式为a=2xb=y|2a:b=2x:y\2=4y:y\2=82、2009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10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A.0.75元B.0.80元C.0.85元D.1.25元解析:原单位商品价值量/现单位商品价值量=原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单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原单位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既1/x=1+25%/1X=0.83、(08四川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l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C.110亿元和121亿元D.121亿元和121亿元解析:通过社劳率引起的商品数量和单位价值量的变化,而单位时间内的价值总量不变,因此不考虑劳动者数量的变化,08年价值总额仍然是100亿。但是由于劳动者数量增加10%,又引起商品数量的增加(1+10%),这个数量增加跟社劳率无关。因此08年价值总额应为100亿×(1+10%)=110亿。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劳动者增加10%,导致w数量发生变化(1+10%),同时社劳率提高10%,商品数量随之发生变化(1+10%),因此08年W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已知价格未发生变化。故08年商品价格=12.1亿×10元=121亿元。二、纸币发行量的计算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4、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此时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A、0.5元货币的购买力B、1元货币的购买力C、2元货币的购买力D、4元货币的购买力解析: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详解: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1000/4=250设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为X则500X=250,X=0.55、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价格额为1000亿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若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两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B)A、0.5元货币的购买力B、1元货币的购买力C、2元货币的购买力D、4元货币的购买力【解析】纸币发行有自身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决定的,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按题目要求,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2=500(亿元),而实际发行了500亿元,因而1元纸币相当于一元货币的购买力。此题答案为B项。6、如果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150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6次。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亿元;如果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了亿元纸币。A、10001250B、12001350C、10001200D、14001300解析:纸币发行有自身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根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可知,这一年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0亿×150元)/6=1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由于该国政府多发行纸币使商品价格上涨了25%,那么,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的纸币应为:1000+1000×25%=1250(亿元)。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领悟: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能贮藏。所以,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练习题1:某国待售商品2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50元,若当年该国多发行了250亿元纸币,导致商品价格上涨25%,则当年该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应是亿元,该年每1元货币平均流通次,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10006B、12003C、10003D、120067、(08全国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08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有X=12.5综合式为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本文标题:商品交换价值的计算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4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