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基础设施规划考点整理(改)
名词解释(10):1、管线综合及其两个原则(七通一平,共沟原则、避让原则)(1)六种常见的工程管线:给水管道、排水沟管、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热力管道、燃气管道。“七通一平”中的“七通”即指上述六管道和场地平整。(2)避让原则:压力管让自流管,易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管径小让管径大的,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前两条只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管线产生矛盾的情况,后两条主要针对同一种管线产生矛盾的情况。)(3)共沟原则: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应位于其上面;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凡有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2、车速、车流量、密度的三个关系图车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速度(V)指车辆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密度(K)指在某一瞬时内单位道路面积上分布的车辆数。[在图中以D表示]3、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的基本原则(1)铁路设备的分布和布置原则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等)应按照它们的性质分布在市区范围内或者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市区外围有城市干道相连接的地区。为工业区和仓库区服务的的工业占和地区站则应设在有关地区附近,一般在城市外围。另一类是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迂回线等)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有相当距离的地方。(2)铁路站场位置选择中间站(客货合一车站,多在小城镇)采用横列式布置,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客货同侧模式适用于一定规模的工业及小城市。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则宜采用客货对侧模式。总之应保证城市用地以一侧为主,货场与地方货源货流同侧,以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量。客运站: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在中小型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边缘。货运站:小城市只要设置一个综合性的货运站即可,大城市则要依据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减少对城市的干扰。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市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与编组站有便捷的联系。编组站:依据路网规划结合地区自然条件与城市规划布局在城市外围,便于收纳车辆、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节约用地与工程量。(3)铁路枢纽与城市关系基本原则是即充分考虑枢纽本身的作业需要与发展,又要力求避免对城市的干扰。4、道路红线、路幅的概念(1)道路红线:指道路用地(S)宽度加上市政设施所需增加的用地(U)宽度和在道路上所增加的城市绿化用地(G)宽度所组成的总宽度界限。(2)路幅:指的是由车行道、分隔带和路肩等组成的道路横断面范围。路幅是指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也就是路面宽。问答(40):1、视距三角形(概念+图):P154概念: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2、车道板块及其适用情况:P89一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40米以下)、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经能够满足交通量需求的情况。常见于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大量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路和支路。两块板指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两部分,可以减少对向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适用于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道。三块板一般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且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四块板是用三条分隔带分隔对向车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流,将车行道一分为四的道路。中间两部份分别为对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车道。四块扳道路,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完全分离,有利于提高车速,保证交通安全;但占地面积大,造价高。主要用于高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郊区干道。其他:1、径流系数:P134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只有一部分径流入雨水管道,其径流量与降水量之比就是径流系数就是径流系数。3、暴雨强度与重现期:P133径流系数指降雨的集中程度,一般以一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间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等表示。重现期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强度发生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以年为单位。4、合流制与分流制:P108(1)合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水的系统。分为直流式和截留式。直流式不设污水厂,对水体污染严重,但造价低,投资省(老城区多用)。截留式是在直流式的基础上在河岸边设截留干管和溢流井,并设污水厂。雨天仍有部分混合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多用于老城改建)。(2)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及其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水的系统。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送至污水厂,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较清洁的工业废水就近排入水体。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投资较大,新建城市和重要工矿企业应采用此形式。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而没有完整的雨水管渠排水系统。投资省,主要用于有合适的地形,有比较健全的明渠水系之地。地势平坦地区不宜采用。3、地表水域功能分类与水污染防治控制区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级之间的关系:P7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水域功能分类水污染防治控制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级Ⅰ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特殊控制区禁止排放污水区Ⅱ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特殊控制区禁止排放污水区Ⅲ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级鱼类保护区、游泳区重点控制区执行一类标准Ⅳ类工业用水区、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一般控制区执行二级或三级标准(排入城镇生物处理污水处理厂)Ⅴ类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一般控制区Ps:城市景观用水5、消防道路标准:P324消防车道宽度不小于4m,净空高度不小于4m,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m。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车道应设置回车场/道,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m*15m,供大型消防车为18m*18m。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建筑的消防车道设置标准:街区内道路应考虑消防车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大于160m。当沿街建筑物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应设置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当多层建筑物确有困难、3000座位以上的体育馆、2000座位以上的会堂、占地大于3000㎡的展览馆等公建以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建筑物消防间距标准:多层与多层不小于6m,高层与多层不小于9m,高层与高层不小于13m。6、新建城市采用什么排水形式:P110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新建城市采用完全分流制。但是在附近有水量充沛的河流或近海,发展又受到限制的小城镇地区、地下设施较多、雨水稀少废水全部处理或者修建分流制较困难的地区采用合流制也是有利的。7、锅炉房位置的风向因素:P226(1)便于燃料贮运和灰渣清排,并宜使人流和煤、灰车流分开。(2)有利于自然通风与采光(3)位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4)有利于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影响。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5)有利于凝结水的回收(6)应根据远期固化在扩建端留有余地。8、城市供热(暖)对象原则:(1)“先小后大”原则,发挥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最大的利益。先是分散用热的规模较小的的用户(居民家庭、中小型公建、小型企业)后是大型公建、大中型企业。(2)“先集中后分散”原则,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存在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集中供热系统的服务半径较小,若热用户空间上较集中,就有利于集中供热网的布置,减少投资和运营成本。9、城市规划中人的步行速度:行人步行速度30m/min~130m/min,但集中于60~78m/min范围内。其速度与行人性别、年龄、出行目的有关,还受沿街建筑物的影响。我国男性步幅平均66.6cm,女性60.6cm。10、城市燃气来源(哪四大类):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11、七种解决城市缺水的规划对策:P79(1)挖掘潜力(2)南水北调(3)整体供水(4)污水回用(5)海水淡化(6)雨水贮留(7)分质供水12、三种缺水类型:P79资源型缺水,水资源绝对数量不足。水质型缺水,水量丰富但污染严重,缺乏合格用水。工程型缺水,城市工程设施陈旧或投资不足,给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13、给水、排水、电力和防灾的总规内容给水:(1)根据城市和区域水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选择水源,确定供水标准,预测供水负荷进行城市水源规划和水资源自用平衡工作;(2)确定城市自来水厂等给水设施的规模、容量;(3)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系统,满足用户对水质、水量、水压等要求;(4)制定水源和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排水:(1)根据城市自然环境和用水状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与容量、降水排放设施的规模与容量(2)科学布局污水处理厂(站)等各种污水处理与收集设施、排涝泵站等雨水排放设施以及各级污水管网(3)制定水环境保护、污水治理与利用等对策和措施电力:(1)结合城市和区域电力资源状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的城市用电标准预测,用电负荷,进行城市电源规划(2)确定城市输、配电设施的规模、容量以及电压等级(3)科学布局变电所(站)等变配电设施和输配电网络(4)制定各类供电设施和电力线路的保护措施防灾:(1)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定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2)科学布局各项防灾设施(3)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定放在设施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等对策与措施防洪(堤防、排洪沟渠、防洪闸和排涝设施)、抗震(避震和震时疏散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消防(消防站、消火栓等的布置)、人防工程设施(指挥通信工事、医疗救护工事、专业队工事、后勤保障工事人员掩蔽工事、人防疏散干道)、生命线系统(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
本文标题:基础设施规划考点整理(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9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