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近代至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市设计思想探索类别名称与代表人主要思想影响人本主义田园城市霍华德城市应兼有城乡两者的特点,规模适度、协调共生,既具有高效能与适度的城市生活,又兼有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乡村特色提出一套完整的城市体系,对其后的有机疏散,卫星城等理论有重要影响理性主义带型城市马塔在尊重结构对称与留有余地的前提下,城市空间要素依循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积聚并向两端无限延伸对西方城市分散主义思想有一定影响理性主义工业城市加尼耶从大工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城市布局,将城市各种用途地进行明确划分,使其各得其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与《雅典宪章》中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理性主义阳光城柯布西耶城市必须通过技术手段体现其集聚功能,在合理的城市内部密度分布与高效立体的交通体系支撑下,高层建筑是适应人口集中、避免用地紧张、提供充足阳光绿地的良好手段为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强烈影响了许多城市的新建与重建。自然主义广亩城市赖特消灭大城市,代之以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半农田式社团导致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成为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自然主义有机疏散沙里宁将传统城市拥挤在一起的形态在合适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将这些单元组织为有关联的点,彼此间以绿化隔离对改善欧美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起了重要的作用形态研究空间艺术西特强调关注人的尺度、环境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从而建立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让城市环境容纳人的个性,其主张对欧美设计产生广泛影响现代城市设计探索年代代表人物主题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学科1955小组10人际结合城市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机制中发展而来,城市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建筑学1960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通过城市形象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融入到城市文脉中去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建筑学196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是复杂而多样的,其必须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以满足多种要求社会学1965达维多夫倡导性规划与多元主义探讨决策过程与文化模式,指出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利益社会学1966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型城市生活并非简单的树型结构,而是很多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重叠的半网状结构社会学1969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人工环境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配生态学、环境学1969阿恩斯泰因市民参与的阶梯指出公众参与的不同层次与实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1960年代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等新陈代谢强调建筑城市与城市过去、现在将来的共生,即文化的共生建筑学1960年代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目标决策管理学计算机科学1972大卫哈维社会公正按照人民福利的特定内容考虑城市建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治学社会学1978柯林罗等拼贴城市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的社会学1978培根城市设计在路上运动是市民城市经历的基础,找出这些活动,有助于设计一种普遍的城市理想环境建筑学、心理学行为学1970年代卡斯特尔等新马克思主义城市规划设计的本质更接近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科学社会学1981巴奈特都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不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模型,而是一连串城市行政的过程建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1987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宣言城市设计的新目标在于: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生命力社会学1991卢原义信隐藏的秩序城市中貌似胡乱布置背后存在的隐藏的秩序是城市空间适合生活的根本原因建筑学1980-1990年代因斯等联络性规划改变设计人员被动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信息的角色,运用联络互动的方法达到参与决策的目的社会学1990年代赞伯克等新城市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努力重塑多样化、人性化、有社区的生活氛围建筑学、交通学1990年代兰德宁等精明增长通过城市可持续的、健康的增长方式,使城乡居民中每个人都能受益社会学、建筑学城市环境设施和建筑小品的主要内容与设计要求类别内容构成设计要求休息设施座椅桌凳按不同场地确定形式及围合布置方式,有一定随意性,以舒适典雅为佳卫生设施废物箱造型简洁,易于清扫,抗磨损,多休息设施结合卫生设施饮水器功能与装饰相结合,保证视觉洁净感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宜设于休息场地附近或市场建筑配套部分,最好同交流场所有便捷的联系公用设施电话亭施工精良,专修别致,选择人群聚集场所设置公用设施磁卡电话色彩醒目,局部围合,视线通透但隔声性能好环境标识指路标选择人群聚集停留的场所设置,醒目美观,且能反映所在地段的特质环境标识标志牌符合含意清晰、醒目、美观、并考虑符号之间保证能见度的适宜间距环境标识导游图设于出入口及人群停留场所,清晰环境标识报时钟功能与装饰相结合,并与所在的建筑特征相协调拦阻诱导设施围栏护柱围栏要造型简洁,色彩素雅大方;护柱要设置合理,具有灵活性绿化设施种植容器既可以永久设置,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形式要活泼多样,抗磨损可与休息设施结合起来使用其他设施灯具尺度适宜,造型色彩简洁明快,材质选择上可有所创新其他设施雕塑小品在考虑城市文脉及场所行为的前提下设计造型阶段时间主要阶段性进展典型案例1建国初期采纳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21950年代初期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上海曹杨新村北京复兴门外住宅区31950年代中期引介前苏联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北京国棉二厂职工住宅区41950年代以后小区的规划理论开始得以应用和推广北京1950年代夕照寺小区广州1960年代滨江新村天津1970年代贵阳路小区深圳1980年代圆岭联合小区51980~1990年代建设部推出三批住宅试点小区无锡1980年代的沁园新村天津1980年代的川府里小区北京1990年代的恩济里小区成都1990年代的棕北小区61990年代以后建设部推出小康示范工程成都金城宛广东中山翠亨槟榔小区苏州狮子林小区71990年代后期建设部推出康居示范工程北京回龙观居住区深圳中诚康桥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空间布局分析空间布局类型空间布局特点空间布局评析典型案例行列式基本上面向南北成行成列地排布,彼此间可能会有错位和进退,以形成错接,斜接或是弧接关系在整体秩序与景观朝向上保持得不错;空间组织单一有序,缺少层次变化,易造成建筑空间识别性的缺失株洲的家园小区和淄博的金茵住宅小区轴核式将城市步行街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居住区规则之中——以轴作为建筑布置的骨架,可直可曲,可多轴转换,并沿线营建绿化、步道、休闲广场、小品等景观要素;以核作为各类空间组合的重点与节点,形成空间序列的节奏变化和空间收放。结构等级清晰且方向性强,居民到中心绿化的可达性较强;可通过轴线的延伸和节点的变化产生丰富的景观层次和视觉效果上海的“嘉茵宛”和苏州的“阁花园”点群式建筑往往沿着道路、广场或是山势、水泊散点布置,既可以沿线——字展开,也可以三五成群地组合排列通常用于城市别墅区或是农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低密度且景观朝向不错,居住档次较高南京江宁的“百家湖”别墅区和绍兴寺桥村居住小区环线放射式建筑系统、道路系统与绿化景观系统多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中心,呈放射状或同心圆式排布整体有序,向心性强,可视作轴核式布局的一种特例上海的“三林宛”和南京的“华润城”周边式建筑往往沿着每一地块的周边布置,在沿街形成连续闭合界面的同时,也在内部围成向心性的活动空间易于形成自我保护性极强的内聚性空间;有部分住宅不免存在着朝向、通风的问题—————————自由式布局结合地形山水、因地制宜、强调道路线型的柔和顺畅和建筑布置的自由活泼规划平面生动自然、建筑布置高低错落,环境景观富于变化,将人行活动路线和绿化景观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上海的“万科花园”和成都“交大花园”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理论图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1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