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产业为主的居名点(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了解)城: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御意义的据点市: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点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形成集市3、【此类名词解释一般不考,但会考某一类的特点】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大都市带有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上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交通和通讯网络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城市地理位置城市与外部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这种位置便于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交通费用低,自然形成交通枢纽。重心位置:当区域的人口、资源等要素严重分布不均时,中心位置将偏离几何中心而接近重心位置。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离区域中央。门户位置:当一个地理区域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个方向时,区域的中心城市偏于主要联系方向的一端。5、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集聚经济:指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空间上的集聚,使生产成本降低,效益上升的现象。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产业的空间组织布局跨越国界,由此推动城市由单一国家城市体系发展成为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7、世界城市体系在信息高速高路的支持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城市体系8、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9、城市化近域推进由于城市过分集中而出现了局部不经济,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区地域扩散的过程210、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1、基本部分:经济活动中为外地服务的部分(离心型和向心型)。非基本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包括为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基本/非基本比例(B/N),一般用从业职工人数为指标12、城市职能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着眼于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性质指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是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13、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是要比第二位的城市大得异乎寻常,而且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突出的影响。首位城市—规模上与第二位的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14、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位序—规模律(法则)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后的位序之间关系的规律。15、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的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人员和信息的交换空间扩散16、节点—各种网络的聚焦点;结节区域—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17、城市经济区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18、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19、CBD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城市开发区以城市为依托,以实现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有政府或企业通过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3体进驻的一定规模的特定区域。城中村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二、简答(内含填空、选择)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任务、研究内容(重点是宏观局面)研究对象: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具体任务:1、研究区域发展规律;2、解决城市发展问题;3、培养城市研究人才研究内容(1)历史层面——城市形成发展发展条件研究(2)宏观层面——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研究,将城市看成点(3)现实层面——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住宅问题、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4)微观层面——城市内部结构研究,将城市看成“面”2、(1)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史1)定性描述(20世纪20年代以前)2)理论奠基阶段(20世纪20——50年代)3)城市地理学独立发展阶段(50——70年代)4)多元化发展阶段(70年代———)(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史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1909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为标志。2)1949-1966年萧条阶段:人文地理受批判,经济地理一支独秀,城市地理萧条;3)1967-1976年停滞阶段4)1977-1990年振兴阶段:1980年1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5)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成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发展加速(引进,创新)3、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和研究趋势(1)发展特点:研究领域拓宽;强调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日益明显;科研队伍日益扩大;研究手段、方法更新(计量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2)研究趋势:1)城市化研究a、中国是否要实现城市化?b、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c、城市化的动力机制?d、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多元化e、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半城市化、“城中村”现象)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纲领)3)城市体系研究:20世纪80年代,侧重传统的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的研究,即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侧重于城市群体的形成、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趋势以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4)城市内部结构研究:产业空间、商业空间、居住和社会空间、城市改造中的旧城保护等。5)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城市转型、空间重构(土地利用/产业/居住/商业/城市社会空间)4、城市地域类型(1)城市行政地域(2)城市实体地域(3)城市功能地域5、中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4在城镇居住六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入城镇人口,用人口密度划分划分城乡、城镇人口6、“市带县”体制:市领导县,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网络。(1)市带县体制的作用a.促进了区域市场的统一;b.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c.精减了政府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d.解决了行署缺乏法律主体地位的局面;e.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市管县体制的局限性a.“小马拉大车”问题依然存在。b.城市“虚化”现象严重。c.核心型地区,导致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现象。d.均质型地区,市管县体制逐渐失效。7、马克思主义城市起源理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1)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1)人类摆脱了对游牧时期对流动性劳动对象的依赖,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农业劳动产生力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加。3)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2)第二次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求有相对集中和固定的地点,使聚落分裂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乡村和以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3)第三次大分工——商人和商业的出现城市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通过城市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自然、社会经济)(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2)地形条件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滨海、滨湖、沿河平原地区,在100米以下处更为集中。(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丰度;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历史、水平,现状、结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从区域中不断获取食物、原材料、资源、劳动力,向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以获取收入,促进城市的发展。9、双核心城市体系结构城市举例(填空)山东:济南+青岛;浙江:宁波+杭州;安徽:合肥+芜湖10、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包括哪三类(1)实体转运(2)商业性转运(所有权改变)(3)政治性转运(关税)11、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信息革命对城市区位选择的作用)(1)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协作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一种协同并进的趋势,信息空间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的延伸复合。2)替代效应:指通讯技术的发展克服原本存在于人际交流中的一些时间和空间障碍,利用信息传递取代或减少人的来回通勤。3)衍生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4)增强效应:指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路网、电网、水网等物质形态网络的容量,提高它们的功效,使其更具吸引力。5(2)信息技术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1)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信息技术使城市各种功能发挥的形式不受空间的限制,而根据其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自行选址。2)城市空间的集聚化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因信息量最大化、信息传输完善化而成为巨量信息的复合体。12、信息时代世界城市体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信息高速公路的支持下,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规模和职能的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城市体系。特点如下:(1)世界各国的城市组成,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2)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加强;(3)国家和地区城市体系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1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度量指标(单一指标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为城市人口提供粮食2)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3)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4)为城市工业产品提供销售市场5)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创造物质财富支援农业发展2)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推进城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4)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并促进规模扩大(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生产性服务: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仓储、运输、法律咨询、广告信息等。2)生活性服务: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外推力+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的内引力,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形成城市化过程。14、城市化的类型(概念也要背、防止考名词解释)(1)向心型与离心型城市化1)向心型——以城市中心区作为考察的基点,商业服务设施、政府机关、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总部都有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倾向。2)离心型——有些设施和部门从中心区向边缘区移动扩散,它们需要宽敞的用地、本身有环境危害或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2)外延型与飞地型城市化1)外延型——城市向外扩展时,保持与原建成区的接壤、连续,渐进式向外围扩展。2)飞地型——城市向外扩展时,与建成区形成较大的间隔,但仍与中心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3)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1)景观型——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其结果是直接创造市区,也叫直接城市化。2)职能型——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1)积极型——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二者相同步。2)消极型—
本文标题:城市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9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