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地理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7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一级学科代码:0816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利用地图图形语言与数学模型语言描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空间信息采集、智能抽象、存储、分析、可视化处理、管理与应用的一门科学与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知识工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成为人类认知地理环境和利用地理资源条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今数字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支撑。作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GIS与GPS、RS的集成构成了当今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全体。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作为测绘科学与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智能与认知科学等众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与技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地矿、冶金、水利、交通、环境、海洋、导航、行政管理、市政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国防建设、作战指挥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各相关学科的科技进步与发展;研究、开发、建立的各级、各部门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专业现设有数字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空间数据库理论与空间数据挖掘、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矿山、遥感应用、空间定位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201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授工学硕士学位。该学科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中级职称10人。教师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近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1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2000余万元;公开出版《GML空间数据库理论及GMLGIS》、《基于ArcObjects与C#.NET的GIS应用开发》等论著、编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0篇,收录论文50余篇。该学科现已形成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智慧矿山与物联网技术、资源环境遥感、城市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演化与模拟五个稳定的学科方向。2/7二、培养目标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和GIS应用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了解研究领域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国内外最新动态,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意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有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应用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数字工程建设、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管理与空间数据处理等软件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攻读学位。三、主要研究方向1.数字测绘与制图数字测绘是利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仪器进行野外数字化测图,利用数字化仪对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利用航摄、遥感像片进行数字化测图等。数字地图制图是在当前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实用制图和系统制图的紧密结合。以地图图形数据为前提,以传递、转换、显示、存储、处理、识别、分析、输出为途径,以空间信息为内容,以被模式化的地图数学模型、地图模式和地图语言为地图符号,以传统的地图制图原理和色彩原理为理论基础。2.地理信息工程开展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地理信息的认知、地理信息的集成/共享与互操作、地理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地理空间分析与地理计算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与社会/人文、地理信息空间尺度效应、地理环境动态模拟与演化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研究智能交通,交通线路安全保障体系,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水利电力、医疗管理和军事等方面的应用系统研制,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空间信息移动服务与网络GIS。3.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工程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研究异构网络互联、多源数据融合、物联数据模型和信息感知应用等,将物联网应用到GIS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城市管理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技术。3/74.遥感信息工程遥感信息工程是是在测绘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地物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遥感数字影像匹配、特征提取、目标三维重建、地物变化信息检测与自动更新、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等技术及其应用。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学制3年,学习年限2.5~3年。本着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要求安排培养时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9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未完成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不予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五、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六、课程设置(见表)七、必修环节必修环节由五部分组成:①教学或科研实践,计1学分;②学术研讨,计1学分;③学术报告,计1学分;④专业文献阅读,计1学分;⑤开题报告,计1学分。1、教学或科研实践(1学分)为了培养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硕士生应参与本科教学实践或导师、学科组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可以是讲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4/7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工作。时间及方式可由学院、各硕士学科点统一安排,并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规定明确的内容与要求,指定专人进行检查、指导及考核。科研活动由导师或学科组组织实施。合格者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2、学术研讨(1学分)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科研讨论等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5次,并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总结,由学院负责考勤和考核。3、学术报告(1学分)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4、专业文献阅读(1学分)专业文献阅读包括“文献检索”与“专业外语”两部分内容,由导师给予指导和考核,考核成绩填入“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成绩登记表”;5、开题报告(1学分)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八、学位基本要求1、掌握的基本知识(1)应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外语和哲学社科等自然科学的基础;(2)应具有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3S”理论、空间大地测量学基础;(3)应对自己从事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地掌握;(4)应具有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5)应具有地理数量分析的基础;(6)应具有熟练操作专业仪器使用,并能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关实验、正确实施实验、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技能;(7)至少能应用一种程序开发工具C#、C++或Java进行软件开发。(8)应受过一定的野外调查技能训练。5/72、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①应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②应了解社会发展对学科应用研究的要求;③了解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④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2)学术道德。恪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在研究中,数据、地图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几个重要方面,硕士生应对他人的这些成果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3、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学术信息。(2)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能够应用学科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能够承担科研任务,可以独立进行科研实践和科研总结。(3)实践能力。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生产、工程管理和教学中;应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助意识。(4)学术交流能力。能在课题组经常与他人交流,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全学科讨论会上至少与他人交流一次;部分硕士生能在全国或地区性的交流平台上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少量硕士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1)规范性要求:开题报告内容完整,包括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以及执行计划;论文撰写规范,内容完整,所有地图图件均需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查询,技术开发6/7性论文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在1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物理量的符号必须一致,图表须完整说明。正文不少于3万字。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选题,由3人组成的小组审题通过后即可开题。答辩前,论文先通过匿名预审,即由校内外各派一个评阅人参与论文评阅。(2)质量要求硕士论文学术观点正确、文献检索充分、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内容言之有理、推理严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分析合理;论文撰写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格式一致;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测绘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5、我校学位授予相关要求申请学位前,必须至少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领取毕业证与学位证时,需提交期刊论文原件。九、其他要求1、申请学位前,必须至少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领取毕业证与学位证时,需提交期刊论文原件。2、研究生提前至2.5年毕业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在全国CSCD核心库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2)在EI或SCI源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说明: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领取毕业证与学位证时,需提交期刊论文原件;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与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向一致。3、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4、所有硕士论文答辩都必须上机演示其研究成果,否则答辩不予通过。7/7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开课学院主讲教师备注学位课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本文标题:地理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