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
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月考题历史试题(考查时间:75分钟;内容:全部内容;)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由宗族中官僚士绅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有限性。”由此可见,族田义庄A.有利于防止宗族内部权力纷争B.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C.阻碍了田庄经济的发展D.有助于稳定和维护封建统治2.“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这反映了当时A.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3.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A.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C.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4.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个人决策B.直接参政C.公民意识D.法律至上5.“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签署了每个美国公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对有色公民而言,美国显然未能兑现这张期票。”马丁·路德·金这段著名演讲中“美国公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指的是A.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B.实现民族独立解放C.建立民主法治社会D.黑人与白人权利平等6.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7.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8.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中国时曾说:(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这一革命事件应是A.辛亥革命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国民大革命D.五四运动9.“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B.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10.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11.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人让·梅叶说:“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因为这样的做法比起他们迷信的宗教中的一切虚伪规则和荒唐的仪式来,要给所有的人们肉体上和精神上带来多过千百倍的幸福、快乐和安宁。”他的意图是A.揭露封建神学世界观的虚伪B.掀起改革封建宗教的巨浪C.确立“人是万物尺度”的信条D.号召人们与迷信专制作斗争12.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B.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13.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A.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B.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14.“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C.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D.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15.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6.《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台券乃取之,号飞钱。”材料反映出当时A.金融业发展到成熟阶段B.商业繁荣C.交通便利D.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17.《世界文明史》:“虽然上述的一些原因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某些生产领域并不需要根本的技术改良,工业革命无疑地就会被推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技术改良对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B.工业革命是推动技术改良的根本动力C.工业革命的影响仅限于生产领域D.技术改良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18.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曾对工厂用工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B.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D.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19.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D.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20.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撑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21.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说明开平煤矿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22.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23.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24.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C.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D.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25.“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2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27.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A.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官兵抗英斗争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D.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28.《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29.“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保留习惯旧俗B.重视法律程序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30.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31.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C.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D.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
本文标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6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