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教育学各章试题2007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产生于()。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辞、书、数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D.礼、乐、射、御、书、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C.美国教育家杜威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8.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A.苏格拉底B.柏拉图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9.古代希腊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德谟克利特D.柏拉图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13.世晃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15.“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参考答案答案与解析:二、填空题1.教育规律来源:.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3.四书五经4.维多里诺拉伯雷5.卢梭爱弥儿6.林哈德与葛笃德7.一定层次结构年龄分级8.基础科学知识9.学校教育10.学校教育制度11.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2.废科举、兴学校13.助产术14.教会骑士15.民主普及16.教育立法17.培养人三、简答题1.《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学记》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理论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3)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有:(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等。这些缺陷也带给我国教育一些负面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A.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2.B.见学习精要中中华民国的教育。3.A.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4.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A.1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6.D.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7.B.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务教育。8.B.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9.B.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条:首先是发展基础教育,其次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最后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0.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1.C.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三方面,见学习精要。2007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部分)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A.4年B.6年C.9年D.9年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A.殷周时期B.秦代C.唐代D.明代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义务教育法》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A.1957年B.1958年c.1966年D.1964年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A.初等教育B.义务教育c.平民教育D.普及教育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A.普及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普及基础教育D.普及国民教育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A.专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职业教育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A.《宪法》B.《素质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D.《义务教育法》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参考答案二、填空题1.义务教育2.有文化科学精神3.基础教育4.劳动技术5.多种类型办学形式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0.九年一贯制11.培养创新能力三、简答题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强迫教育”。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4.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5.(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在德、智、体、美、老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一、单项选择题1.C.见学习精要。2.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能搞一刀切。3.A.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外铄论的观点。4.B.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属内发论。5.C.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学各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