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陈国强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规程》和《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师们从“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着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努力使课程成为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探求新知的活动。在演绎一出又一出“教学舞台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们努力建立教和学的新型关系,力图让教学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面对“以幼儿为本”、“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教育应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等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天天进行的多种内容、不同领域的一个个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常常面临许多困惑,感到两难:教学目标怎样表述?改革教学过程能否有规律可循?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还能不能教、怎样教?是不是一节课的形式越多越能体现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情境性?……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过程。在当今中国幼儿园班级人数多的现状下,集体教学还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教师们共同研究、寻找破解困惑、难题的策略,这些来自一线的研讨、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进教师教育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教学活动的目标任何一次教学活动不论是全班性的还是小组性的,都应该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本次活动能够达成的目标。因为活动的目标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范围、涉及到活动的难易程度。对于过去习惯了按照文本写教学目标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既要完成教育目标又要考虑儿童的发展;既要考虑情感、态度的发展、形成又要注意知识、技能的学习;既要思考各领域的各自特点又要考虑综合性、全面性……,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再谈幼儿园教学目标的思考和表述(一).目标的表述方式可以是教育性的也可以是发展性的目标是一个教学活动所希望达成的标准、指标,即本次教学、教育活动所追求的价值所在。例一:大班美术教学《画门神》的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喜欢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年画(2)教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图案、线条的变化绘画门神析:目标中运用了“培养”、“教”等词,表述这次活动中作为教育者2的教师期望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幼儿“喜欢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年画”、“运用图案、线条的变化绘画门神”的绘画技巧以及“大胆尝试”的作画态度。这是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表达了教师组织这次教学活动预期的教育作用。例二:大班美术教学《多彩的秋林》的目标:(1)能欣赏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2)能用点画技法表现秋天树林,并大胆尝试、欣赏色与色交融所产生的色彩变化(3)能与同伴合作使用颜料和画笔,并能正确摆放和收拾析:例二的目标是从幼儿角度出发表述的,它表达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行为目标:“能欣赏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能用点画技法表现秋林”“能与同伴合作使用颜料和画笔”等也就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幼儿在主动的欣赏、作画过程中,其认知经验、美术技能、创造性和表现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状态。发展性目标表现的是教师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的起点出发,期望得到的新的发展程度。幼儿教师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性,幼儿显示着发展的可能性,这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思考任何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时,既可以从教育角度出发提目标(教育目标),也可以从儿童角度出发提目标(行为目标)。自贯彻《规程》、《纲要》后,幼教一线工作者,往往采用着发展目标的表述方式,但常常又混淆不清。例三: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析:且不分析这三条目标是否适度、符合小班幼儿特点等,就从表述目标的角度看,教师在准备这节课时思路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育者提要求,一会儿又从学习者提要求,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体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思考目标时应该既从本次活动的教育价值考虑,更应从儿童的发展价值考虑,并努力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二).目标的指向应突出重点、兼顾多项对于儿童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获得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感、态度、认知经验、技能以及观察力、想象创造等。但是作为一个具体活动来说,由于时间的短少,涉及领域的不同,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原有水平和本次活动的重点,筛选出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使每次活动具有本身的特质,才能为儿童的发展构造一个一个不断前行的阶梯。例四:目标(1)学习儿歌,感受小主人公(李苗苗)爱动脑筋的形象特点;目标(2)乐意向小问号学习,并初步能提出自己的问题。例五:目标(1)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问题;3目标(2)能大胆地构图,比较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六:目标(1)初步学会唱歌《为什么》,会用提问的语气唱;目标(2)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目标(3)对探索周围现象有较浓的兴趣。析:从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知,虽然都是围绕小问号、提问题等活动开展的活动,但却是三个不同领域的活动。例四是语言活动,例五是美术活动,例六是音乐活动。因为每个案例表述的目标都清楚地提出了相关领域的目标,当然又同时分别涉及到兴趣、能力、社会等其他方面的目标。即使是综合活动,其目标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应该重点突出。例七:综合活动《快乐大家庭》目标:(1)能围绕调查表和照片的内容介绍自己的家庭,语言清楚、比较连贯(2)乐意与同伴交流家庭中快乐的事情(3)能安静听别人的发言,分享爱父母、爱家庭的快乐心情析:从目标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用社会和语言为主的综合活动,还涉及观察调查表和照片等内容,但是不需要面面俱到,只突出主要目标就行了。(三)目标的文字叙述应精确、具体、有可操作性教育目标或发展目标,都有层次性,即从幼儿园阶段的是目标——年度或学期目标——月目标或主题目标——具体活动目标,应各具特点,一般来说,总目标内涵应全面、均衡丰富些,而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是指在这个具体活动的有限时间内可以达成的目标,所以应该特别注意针对性。例八:中班综合活动《会变的脸》的目标:(1)感知并能用表情表现高兴、伤心、害怕、生气、愤怒等情绪变化(2)能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或泥塑的方法表现某种情绪,注意眼睛、眉毛、嘴巴等细节的变化(3)体验表现成功的喜悦析:本目标一目了然地表达了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在社会(情绪变化)、艺术(表现技能)等领域的发展程度。例九:中班体育活动《猫捉老鼠》目标:(1)引导幼儿练习钻、爬、翻等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友好合作的能力以及爱劳动的良好品德。析:这两条目标看似全面,既有动作,又有身体素质,还有社会性、个性品质,但却是准确性不够的几条很笼统的目标,如爬的动作要领是手膝着地爬、还是手脚着地爬、还是……;钻也有正面钻、侧身钻、以及从多少高度下面钻过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如果心中不明确又任何组织幼儿活动呢?而“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友好合作的能力”以及“爱劳动的良好品德”等等应寓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例十:小班绘画《美丽的鲜花》目标:(1)通过学画各种形状的小花,提高幼儿对花的认识与理解;4(2)培养幼儿耐心细微的良好品质,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析:这是一个小班的绘画教学活动,一般小班幼儿认知经验少,一个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1—2种花就不简单了,还提“各种形状”太多太难了,而“耐心、细微”就小班幼儿来说在这个活动中也不太合适,应鼓励他们大胆地画,再则学画各种形状的小花怎么培养“发散性思维”呢?因此本项活动的目标应作如下修改:如果以教育目标呈现,可以这样表述:(1)引导幼儿感知花园中多种颜色、形状的花,感受花的美丽(2)鼓励幼儿大胆地选用手指或棉签点画出自己喜爱的花。如果以发展目标呈现,可以这样表述:(1)能感知花园中多种颜色、形状的花,感受花的美丽(2)能大胆地选用手指或棉签点画出自己喜爱的花。(四).目标应兼顾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已逐渐从面向全班的知识传授型——要求人人同时起步学会什么,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个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例十:大班体育活动《转身接物》的目标之一是能积极尝试练习转身接物的动作,能手眼协调地接住物体并保持身体平衡。在转身接物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通过接住圈,接住球、接住沙袋等不同难度的物品,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析:作为任何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增强目标意识,每个活动的目标越清晰越具有教育价值,越能促进幼儿发展。但是有的老师只满足于写出几条目标而不认真思考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次教学能否达成等问题例十一:小班种植活动《我们的菜地》目标:(1)幼儿在买菜、分菜、种菜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2)幼儿通过活动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青菜、萝卜、蒜头),并知道它们生长的地方。析:在一个活动中要认识三种蔬菜,那种是已认识的,那是新认识的,不清楚;在上课时又是假假模仿“买菜”,怎么能“知道它们生长的地方”?在一个教学活动时间又如何把这三种菜种下去呢?再说青菜移植也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设计时,都必须根据幼儿原有水平和能力,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清晰的、能达成的目标,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另外,在目标表述时亦应尽量改变过去那种喜欢把活动途径、方法写进目标的现象。诸如“通过活动”、“通过看看、说说、讲讲……”“在采集、分类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学习儿歌,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交通安全的知识……”“引导幼儿欣赏和写生花瓶,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为达成目标服务的,但它们自身不是目标,因而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目标中呈述。5二.关于教学活动的准备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在与教师、同伴、材料互动中得以主动发展的过程,因而任何一次教学,教师都必须根据课题目标、课题内容作认真的准备。(一)教学准备应重视儿童的经验准备。教学准备应该包括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两部分。经验准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儿童已有基础的分析,教师要树立过程意识,即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组织任何教学时都要反复“思前”、“顾后”,使每一次教学成为幼儿一步步成长的阶梯、一个个发展的平台,实现教育的联系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做到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准备,即前面的活动成为后面活动的铺垫、基础,后面的活动应该是前面活动的发展、提高、升华。只有重视儿童的经验准备才能不断引导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建构新的经验。例一:大班散文《秋天的雨》准备:1.观察、感受过秋天明显的季节变化2.朗诵的录音带、欢快的轻音乐3.图画纸及多种美工材料析: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教学准备”这一环节时能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在“观察、感受过秋天明显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再学习散文,这样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内容和情绪情感。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物质准备而忽视孩子的经验准备、心理准备,因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例二:小班科学活动《黄豆爷爷找宝宝》准备:黄豆、各种豆制品、磨豆浆机、餐盘和勺子等析:从课程名称就看出幼儿要能认识一些豆制品的名称,才能帮“黄豆爷爷”找到“宝宝”,而教师只考虑物质准备,没有考虑幼儿的认知经验,只好在教学时才教孩子认干子、素鸡、千张、豆腐皮、豆浆、豆腐等等,教学时一样一样地认识,拉长了教学时间又影响了“黄豆爷爷”找到自己多多的“宝宝”的效果。课后与教师交流时,教师谈出了自己的困难:幼儿小(小班初期)没有办法认这么多豆制品,领导又不给带出去(安全、传染病等因素)所以没有注意课前的准备,其实这是理由但也不是理由,如果教师把一次一次教学活动看成是幼儿情感增进、知识增加、能力提高的渐进过程,
本文标题: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3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