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师说系列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411寻觅社会的真谛(人教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高考典题回顾例1(2010·安徽卷)为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目限制性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排除②③,②是唯物主义角度,③是认识论角度,选①④。例2(2010·江苏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为因果选择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解答时注意判断因果关系能否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加强其建设就是为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A、B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错误。例3(2010·浙江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表明()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总是与时俱进的④社会意识变化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综合材料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上海世博引领人们思考,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引领人们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④表述不准确,排除。例4(2010·广东卷)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体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选A。B、C、D不合题意。思维互动启迪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归纳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旧的社会历史观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哲学只能解释自然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具有社会历史局限性,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喝住穿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考点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重点分析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首先,从性质上分析,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也就不同。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其次,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程度是指它的影响作用有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区别。(4)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5)另外,社会意识除了由社会存在决定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可见,二者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2)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对概念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属于同一系列,但不是等同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成是决定和被决定、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以生产方式为主要成分的社会存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不包括生产关系。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包括了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而精神文明是社会意识中的精华方面、积极方面,不包括社会意识中的糟粕方面、消极方面。这是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的区别。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又是相互联系的。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中的积极成果,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具体体现。(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侧重于揭示社会生活有意义的成果方面,而不是着眼于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结果。因而较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概念,外延小而内涵丰富。但是,这两对概念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存在和物质文明属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它们分别可以看做是同一序列的范畴,因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于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具有直接的方法论意义。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区别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二者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不同(最根本区别)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出现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受社会存在的制约二者对“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承认的回答不同的决定力量,特别是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的历史是由伟大的历史人物创造的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作用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斗争才能实现二者对“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人类社会现象是没有规律的,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社会历史领域同自然界一样,有着自身的物质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由二者关系我们得到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于具体的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由二者关系我们得到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3)以上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是有区别的:①两种关系所处的统一体不同。②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得到的规律不同。(4)以上两种关系又存在密切联系:①矛盾双方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的,存在着决定作用与反作用。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思维辨析
本文标题:师说系列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讲义4411寻觅社会的真谛(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