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教案
1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讲义(导入新课)名人名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代学者王守仁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古今中外,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青年时期,是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确立怎样的理想和信念,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从根本上决定青年大学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那么,什么是理想,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什么是信念,如何坚定正确的信念?是我们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问几个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案例1: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时间间隔30年)总结:有没有理想直接决定你的人生格局,决定你的生活品质。备注:PPT课堂提问几位同学,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用具体的调查数据给予学生直观上的冲击,引发思考。没有目标:27%目标模糊:60%短期目标清晰:10%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基基本本上上都都生生活活在在社社会会的的中中下下层层,,为为生生存存而而疲疲于于奔奔命命大大多多进进入入了了白白领领阶阶层层,,生生活活在在社社会会的的中中上上层层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长期目标清晰:3%2案例2:马加爵V.S韩信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人。临刑前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对话: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分析总结:胸无大志的人,会很容易陷入琐碎小事之中,斤斤计较。韩信受胯下之辱。分析总结:胸怀宽广、志向高远的的人,会有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通过对比得出结论:理想信念的缺失是非常可怕的。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理想的特征(1)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当代诗人流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写道:“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与社会实际、时代特征总是紧密联系的,作为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意识形态,理想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呈现时代的特征。案例3: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是都是英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将传统的时代英雄与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讨论:为什么保尔和盖茨在今天能够同时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钦佩不已的理想楷模?分析: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2)理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费尔巴哈说:“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鲁迅也非常形象地说过:“······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对理想的特征的解读,加深学生对理想的本质的理解。引用鲁迅的话,使学生能够容3的老爷一样,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3)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注意区别:理想、幻想、空想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局限,它与现实有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的可能。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4)理想具有实践性。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5)理想具有超越性。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所描绘的内容还不是现有的东西,不是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它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以预见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来,是指向未来的目标体系。人的理想在对当前现实进行观念性改造过程中,往往对未来的现实在观念上也给予想象性的描绘,这就使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并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总结:理想的本质就是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3、理想的类型人生理想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人的理想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理想分为不同种类:1、从性质上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是科学理想;否则是非科学的理想。对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及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希望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对个人的狭隘私利、贪图享受的钻营和追逐,是庸俗的理想。2、从时序上可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长远理想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理想;近期理想是指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如党中央提出的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是我国人民的近期理想。3、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易理解。通过解读理想的概念和特征,总结理想的本质。注意划分的标准这部分略讲4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本质上说,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4、从内容上可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1)生活理想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所以,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2)职业理想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人满足一切需要的基础。人的劳动需要表现为对职业的需要。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3)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体现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和谐道德关系和完美的道德风尚;另一种是指理想的道德人格,包括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典范人物和体现一定道德各种要求的完美典型。(4)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追求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世界,到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理想是圣洁的、伟大而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坦途,追求理想需要执著。执著来自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对已经确立的理想发生动摇,或者缺乏使理想变为现实的信心和决心,因而无法转变为行动,即使在某一时期转化了行动,一旦遇到某种困难、挫折,便不能坚持下去,结果半途而废。所以,在人生实践中,仅有对美的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1、信念的含义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注意: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认识的坚定性。案例4:陈果自焚事件说明什么?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1999年发现她练“法轮功”,院里、系里多次帮助,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到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受其蛊惑,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思考: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走上自焚的道路?2、信念的特征(1)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有巨大惯性。(2)多样性:人们需要的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样。着重强调利用案例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5(3)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不罢休。(4)亲和性: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5)实践性:根源于实践并积极反作用于实践。3、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服、崇拜,而且奉为自己的言行准则。与人的终极目标、人的整个活动相关联。是对自然、社会、宇宙、人生的透悟,对自己灵魂的剖析。一般说来,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思考:宗教信仰既然是非科学信念,为什么在科技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仍然能够广泛流传?分析:宗教就其本质来讲,是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的虚幻反映,它把所谓的神和天国作为解决现实苦难、获得人生解脱的药方,这完全是虚设的、唯心的。现在之所以仍然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传统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确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家园感。人的生命既是血肉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们在现实中经受苦难,是需要内心支柱和精神寄托的,假如这份苦难是在劫难逃、永无止境的,人的精神就可能崩溃。假如有人说,你不是孤苦无依的,只要不甘堕落,付出了代价后,上天会给你回报的,你不必眷恋尘世,精神终究会得福的,虽不在此岸但在彼岸。有了这种虚幻的观念,人就能在苦难中得到安慰,看到解脱的希望。正是因为宗教能够虚幻地满足人们要求解脱的愿望,所以流传至今,必有一
本文标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6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