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一、选择题1.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大起步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C.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提出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A.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B.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4.假设你作为一名民主人士,参加了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次会议.在会上你拥有的权利是()。A.选举国家领导人B.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等的制定C.参与制定修改宪法D.选举党的领导人5.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亡周期律问题,对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公社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6.新中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直接目的在于()。A.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B.对少数民族实施特殊的保护C.维护民族大团结,防止可能出现的民族压迫情况D.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7.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开始流行最有可能是在哪一时期()。A.土地革命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建国前夕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近年来,我国一个法律名词──政府听证变得炙手可热。天津、江苏等地相继举行了听证会,问计于民,对一次性统一收取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办法.学校、学生家长和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论证、质询。国家决策的“问计于民”说明()。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逐步开展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D:民主发展程度决定政治文明程度10.“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11.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①③B.①⑦C.②③D.①②③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①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有利于保证祖国的统一③有利于调动各民族的建设积极性④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整风运动时期14.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是由于()。①“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②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③小农意识的影响④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16.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A.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中国政府一定要解放台湾17.中新网2009年8月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8.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转变的有利条件是()。①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③中美建交,美国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④台湾国民党当局要求缓和同大陆的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19.2007年9月19日,由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被第62届联大拒绝列入本届联大会议议程,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大连续第15次明确拒绝所谓涉台提案。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当局处心积虑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以“公投”之名行“台独”之实的阴险图谋遭致失败。上述材料表明()。①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国际法的充分确认②违背了“九二共识”达成的一个中国的原则③说明“一国两制”两岸统一的构想已被台湾多数民众所接受④违背了台湾同胞与整个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愿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0.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C.统一后允许台湾保留军队D.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20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材料二1967年8月5日,由江青、康生等人策划的在中南海举行的针对刘少奇、邓小平、陶铸等同志的斗争会结束后。刘少奇拿着宪法义正辞严地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的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材料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治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在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人民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的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是怎样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精神的?你认为我国这一重大举措有何现实意义?(8分)(2)材料二反映出一些什么重要问题?(3分)(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材料二新疆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共产党材料三我们今天的民主是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步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材料四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与接触。(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4分)(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什么基础上确立的?(4分)(4)你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西方国家的参议院是否类似,请说明理由。(4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教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人员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材料三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不比马英九以空前高票当选“总统”、终结八年绿色恶政来得小。材料四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台湾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了,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了。(1)据材料一,归纳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5分)(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参考答案1.解析:背景印发生在这一历史事件之前的情况。人民政协召开于1949年9月,D项的时问是1949年10月1日。C项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A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答案:B2.解析: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起步。答案:D3.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证式选择题。迁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通过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这一点是最有力的证据。答案:B4.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或D项,错选的原因是认为政协一届会议曾经选举产生
本文标题: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3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