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九章货币政策,本章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教学重点货币政策的含义、特征、类型和结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特征(一)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二)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征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调节控制措施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二、货币政策要素及运转方式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三、货币政策的类型(一)扩张型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刺激总需求增长,启动闲置生产要素,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二)紧缩型货币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挤出市场上过多(剩)的货币,促进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从而实现稳定物价,控制经济过快增长的目的。(三)均衡型货币政策均衡型货币政策是指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1、稳定物价(1)稳定物价的含义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地或剧烈地波动。(2)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PriceIndex)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2、充分就业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3、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指社会经济生活中商品和劳务总产量的增加。(2)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协调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协调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与协调4、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协调(三)我国货币政策目标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银行法》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中介指标的概念受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反应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传导性金融观测变量。(二)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中介指标的种类1、近期中介指标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2、远期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总量的工具,又称为“总量调控工具”、“数量工具”或“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再贴现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促使商业银行信用的扩张或收缩、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政策措施。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规定再贴现的对象规定再贴现率水平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央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愿望→商业银行向央行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准备金→市场资金供给→市场利率→企业个人向商行融资成本→企业个人向商行融资望→商业银行放款规模→流通中货币量(1)对利率影响大(2)宣示性好(3)引导资金流动3、再贴现政策的效果4、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1)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2)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3)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二)存款准备金政策即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措施。1、存款准备政策的内容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过程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向央行上缴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流通中货币量多倍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1)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强(2)宣示性好(3)对商业银行约束力强4、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力猛烈,对经济震荡大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或各地区银行的影响不一致(三)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项政策措施。1、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当市场上货币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公众手中,则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如果流入商业银行,则引起信用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当市场上货币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还是企业或个人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额的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引起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收缩。3、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1)可以对货币量进行微调;(2)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3)伸缩性好,适应性强;(4)可以为再贴现工具创造有利的货币环境;(5)不仅可以调节利率水平,还可以影响利率结构。4、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量细微,其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抵消;(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时,商业银行的行动并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3)受经济周期影响。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的主要内容(1)规定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2)规定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3)规定用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4)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对不同的耐用消费品规定不同的放款期限。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使用贷款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加以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率,限制对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内容(1)规定以信用方式购买证券时,购买人第一次付款额的比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证金比率。(2)通过保证金比率的规定或调整,控制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数量。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的作用(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使中央银行能间接控制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数量,调整其他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这实际上相当于调整了货币信贷供给的结构,促使信贷资金运用合理化。(2)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当证券价格大幅上扬时,为防止证券市场过度投机,中央银行可以提高保证金比率,以控制向证券市场的放款。(三)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客户办理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以抑制或刺激房地产生产和消费以。不动产信用控制的内容(1)规定购买者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2)规定商业银行不动产贷款到期的最长期限;(3)对一笔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额度加以限制。三、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二)间接信用控制(一)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各种直接干预的总称。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额、特种存款等。(二)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利用非强制性措施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措施。其主要方式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1、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信贷投量及投向。道义劝告不具有强制性,而是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说明,要求他们注意放款的数量及结构。2、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是日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指令,要求其将贷款增加额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窗口指导也暗示贷款的使用方向,以保证经济优先发展部门的资金需要。如果金融机构不接受指导,尽管他们不承担法律责任,但要承受日本银行的各种经济制裁。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涵义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政策目标公开市场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其他工具近期目标远期目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r→I→E→Y(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E→I→Y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续)(三)托宾q值理论M→r→PE→q→I→Y(四)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二、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在其作用空间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促进程度。1、货币供应量和结构及其变动与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起的作用是大是小。2、中央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即政策工具的选用及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1、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叫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2-6个月内在时滞外在时滞2、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认识时滞行动时滞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客观经济和金融条件。微观决策时滞作用时滞6-22个月(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表明货币指标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三)经济主体合理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货币政策出台时,各经济主体会迅速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并很快地作出反应和对策。(四)货币政策取向和操作力度透明度货币政策取向和操作力度透明度的提高,使经济主体准确预测政策效果成为可能。(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1、经济形势的意外变化;2、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制约因素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无法奏效;3、在产业部门存在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紧缩需求的同时,会使供给减少,从而使调节供求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4、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如由大选引起的政治性经济周期的影响等。
本文标题: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