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社保建设与促进内需——金融危机期间的评估与后危机时代的建议;
郑秉文ZhengBingwen中国社科院,CASS2010年01月21日一、危机期间,“社保新政”的2个特点二、危机期间,“社保新政”的3个效果三、后危机时代: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四、社保拉动内需的长期考虑:处理好社保4大关系与12个政策建议在拉动内需的社会政策方面,在危机期间,主要表现有二:1,社保政策反应迅速,进行调整,新政出台,要点有三:第一,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制度参数,推出“社保新政”。“社保新政”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参数,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维持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保新政”的具体措施包括“5缓4减”,即实行有弹性的社会保险缴费政策,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暂时无力缴费的困难企业,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5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允许困难企业阶段性降低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第二,扩大单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用途范围,扩大就业培训和稳定就业岗位。2008年底发布的“社保新政”允许失业保险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允许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用于职工在岗培训的补贴,执行期为2009年之内,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第三,采取紧急措施,调整劳动关系,稳定就业形势。允许困难的企业可通过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进行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弹性工资、组织培训等措施,以稳定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带头不裁员;对于困难企业经过多方努力仍不得不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可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平等协商一致后,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首先,“社保新政”缓解了企业经营困境,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定了就业局势。“5缓4减”产生明显效果,截止2009年9月底,总共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166亿,同时,稳定就业岗位达上千万个。其次,五项基本保险制度覆盖面迅速止跌回升,效果明显。截止到2009年9月底,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08年增加900万人(2008年底为21891万人),医疗保险增加4600万人(2008年底为31822万人),工伤保险增加500万人(2008年底13787万人),生育保险增加800万人(2008年底9254万人)。在金融危机期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明显扩大,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见的,在客观上发挥了安全网的作用。最后,覆盖面扩大增加了当期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覆盖面扩大之后提高了社保基金的支付能力,而且反过来又为提高待遇水平打下了物质基础,极大缓解了参保人的经济压力。五项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根据2009年9月的统计,同比增长17.5%,各项保险待遇水平均有所提高,五险支出同比增长30%。同时,2009年1月份顺利完成了连续第五年上调养老保险待遇水平10%的预定计划,据笔者估算,仅该项支出就大约高达600亿元。1.社保政策作为反危机手段:保企业与保就业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下简称“一部三会”)联合发布《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三方协商对话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保企业”的导向第一,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关系出现新变化,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成为社保政策反周期的着力点。第二,无论是经济繁荣时还是萧条时,保企业与保就业都是相辅相承的。第三,任何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项目,都应将保企业和促就业放在首位。《劳动合同法》的教训2.社保制度作为一个生产要素:拉动内需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一、转变增长方式的提出与紧迫性。二、扩大内需任重道远。2008年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1个百分点,由此导致住户部门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68.3%,下降到2007年的57%。最终消费率从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8年的48.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6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8%)。另一方面,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2002年的0.85%下降到2008年的0.56%,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下降到2008年的0.71%。2000-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最终消费增加额与GDP增加额之比)从63.8%下降为39.7%为此,社保制度要有所作为第一,扩大覆盖面的同时要防止制度碎片化;案例——目前的转续《暂行办法》,农民工制度三个阶段第二,强化制度的激励机制是扩大社保制度覆盖面的一个内在动力。案例——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第三,增强制度的透明性、可及性与稳定性是扩面工作的激励因素。案例——2010年12月30-31日深圳、东莞退保潮的含义第一,适当下调过高的名义费率。第二,尽快建立待遇水平指数化挂钩的机制。第三,加快改革投资体制。3.处理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关系第一,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制度要尽快解决“税优瓶颈”。第二,第二支柱即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加快建设步伐。第三,第三支柱即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产品仍需加速发展。第一,厘清缴费型和非缴费型两个制度的边界。第二,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乡低保制度的力度。第三,尽快建立养老保险“零支柱”即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首先,建立零支柱有助于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和转变增长方式。其次,建立零支柱有助于避免非缴费型制度“碎片化”趋势。最后,在财政上中国目前完全有能力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欢迎访问郑秉文个人主页
本文标题:社保建设与促进内需——金融危机期间的评估与后危机时代的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739 .html